首頁 > 文史語錄 >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1883年,由於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擴張,與清朝的利益發生衝突,兩國最終兵戎相見,中法戰爭爆發。

中法戰爭持續16個月左右,其中又可以分爲兩個階段,清軍先敗後勝,頂住了法軍的攻勢並一度反攻。不過最後的結果還是以兩國開啓和談,清朝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控制而告終,清朝就此丟失了越南這個藩屬國,從結果上來看是屬於失敗的。

中法戰爭的結果,並不是丟失了越南這麼簡單。在國內政局上,它產生了更大的震動,早在戰事初期,清軍在越南境內北寧被擊敗後,慈禧就以此爲理由,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把軍機處包括恭王、李鴻藻、翁同龢等重臣在內的五名軍機大臣全班開革,相當於把軍機處全部炒了魷魚,史稱“甲申易樞”。

甲申易樞是軍機處自成立以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件,軍機處這麼重要的權力核心機構,一夜之間全部翻篇,對晚清的政局產生重大影響。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要搞清楚甲申易樞的原因,就得提到晚清政局上一度活躍的一個政治派系——清流派。

清流派是晚清的一個政治派系,他們活躍在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成員是御史、翰林爲主的言官。既然是言官,彈劾就是他們的武器,清流派們“敢於彈劾大臣爲貴”,“上自朝政之闕,下及官方之邪,無不朝聞事目,夕達封章”,領袖是軍機大臣李鴻藻,有張之洞、張佩綸、翁同龢、鄧承修、何金壽、陳寶琛等骨幹。

清流派在中法戰爭中的作用

清流派好對時事建言,中法戰爭這樣的大事,當然也少不了清流派們的言論。

針對法國咄咄逼人的行動,朝廷內部出現兩種意見,主戰和主和。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主戰派的代表就是清流派大臣們。

李鴻章認爲法國軍力強大,尤其是海軍實力超羣,當時北洋海軍還未成型,陸軍也有名無實,中國斷然無法戰勝法軍,決不能“輕言戰事”,應當以和談爲主。

清流派則認爲,越南與中國脣齒相依,如果越南保不住,中國邊境也將進一步被蠶食,也就是脣亡齒寒,所以保住越南也就是守住邊境,必須堅決主戰。

兩種意見完全相反,針鋒相對,朝廷一時無法決斷,遲遲不能定議。前方戰事緊急,無法再拖延,清流大臣們以李鴻藻和翁同龢爲首,紛紛上疏請戰。

清流健將張之洞說:“今日法越之局,惟有一戰...事事顧慮,處處受制,譬如與人角鬥,既欲擊之,又恐怒之”,並且紛紛抨擊主和的李鴻章,說他“張夷聲勢,恫喝朝廷”,“保位貪榮,因循畏蔥,凡事苟且敷衍,並無實心任事之處”。

除了大臣們,民間也紛紛要求主戰,壓力之下,清廷終於決定派出吏部主事唐景崧率兵趕赴越南,聯絡身處越南的劉永福黑旗軍,一起援越抗法。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第2張

清流派的主戰意見勝利了,他們對戰爭的支持也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從戰術到行動上,清流派也積極籌劃,身體力行。

張佩綸舉薦徐延旭、唐炯統帥雲南和廣西清軍聯合黑旗軍對法作戰,並建議加強海防,設立水師四大鎮。

張之洞提出十六條辦法,建議籌餉練兵,調李鴻章赴粵督辦抗法事宜。鄧承修則提出上中下三策,強調以攻代守,“爲今之計,惟有豫籌邊兵,用以攻爲守之策,則我可以得志,而沿海之禍可纖”。

清流派還大力主張給黑旗軍以支持,黑旗軍是劉永福領導的一支農民軍,在太平天國失敗後躲入越南,到法軍侵越後,成爲越南王室倚重的抗法力量,並在開始打了一系列勝仗。不過李鴻章並不喜歡黑旗軍,認爲是太平天國的餘孽,始終視他們爲眼中釘。

除了出謀劃策,清流派大臣還親自以行動參與了中法戰爭。比如張之洞在1884年7月12日走馬上任兩廣總督後,首先是和彭玉麟等人一起積極整軍備戰,“巫籌守戰 之備,夜以繼日”。

戰事開始後,張之洞派熟悉邊境情況的唐景崧率兵援越,和黑旗軍聯合作戰。在戰爭後期,法軍攻克鎮南關後,張之洞啓用了馮子材,老將不負衆望取得鎮南關大捷,扭轉了戰場局勢,張之洞也因此獲得時人好評,“沿海各督撫,舍香老即張之洞外,無一有天良者。”

除了張之洞,還有張佩綸、吳大徵。張佩綸和吳大徵分別被任命爲會辦南洋、北洋、福建事宜大臣,直接在戰爭第一線參與。張佩綸就任福建,努力試圖與法國艦隊周旋,保全福建水師。從結果來看,最後馬江一戰,福建水師還是全軍覆沒,張佩綸難辭其咎,這受限於個人能力和諸多外部條件,但在行動上他還是表現得比較積極。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第3張

客觀來看,清流派在中法戰爭中的表現是積極的,當時清朝面對的只是法國一個國家,並且法軍勞師遠征,國內形勢不穩,在國際上又面臨德國等其他列強威脅,這點在之後茹費裏內閣垮臺也可以得到證明。

清軍雖然在越南境內遭遇失敗,並且邊境受到威脅,事實也證明只要組織得力,還是可以一戰的。雖然清流大臣們有的能力和學識有限,對戰爭和國際形勢並不瞭解,不過從總體上看,他們的主戰主張在中法戰爭時並不能說錯。

既然如此,軍機處的李鴻藻和翁同龢都是清流領袖,慈禧爲什麼會無視他們主戰的立場和建議,把清流兩位領袖都一起罷免呢,這與慈禧的目的有關。

清流派對慈禧的作用

講到慈禧的目的,首先要看晚清的政局。兩宮太后和恭親王奕訢聯手發動辛酉政變後,嗜好權力的慈禧和同樣不甘示弱的奕訢的權力之爭從未間斷。

慈禧憑藉太后的身份和自己的手腕逐漸佔得上風,革除奕訢“議政王”頭銜後,太后獨尊的局面已經形成。恭王雖然不再有實力和慈禧爭鋒,但他也並不甘心就此認輸,並且奕訢既有影響政局的能力,又是清朝宗室在朝中的代表,是他們藉以牽制慈禧的代表人物。

所以,慈禧對奕訢也並不完全放心,他的存在意味着宗室的力量始終對她有所制約,影響她徹底大權獨攬。清流派的存在,正好是對宗室力量的一個制約,清流們大多是御史之類的言官,一旦宗室們有什麼失誤或把柄出現,御史們的彈劾不會放過他們。

此外,清流派的存在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與李鴻章這樣的實力派大臣形成一個制衡,成爲慈禧控制地方要員的手段。比如在伊犁問題上,張之洞上奏彈劾李鴻章、劉坤一等淮軍首腦,“身爲干城,甘心畏蕙,不能任戰”,一時名聲大噪。慈禧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破例召見張之洞,並把他連續擢升,三年間張之洞就從六品的國子監司業升到了從二品的山西巡撫。

慈禧這樣的態度,也是表態支持清流,以打壓李鴻章等地方大員,並時時放出風聲,要“以內輕外重爲患,日鰓鰓然收將帥疆吏之權”,這樣李鴻章等人也必須夾緊尾巴做人。

總而言之,清流派是慈禧操縱權術,對各個派系進行制衡的一個工具,他們能就朝局發表自己的看法,施加一些影響,但沒有左右朝局的能力,對慈禧的影響也相當有限。如果清流派們的意見與慈禧的利益發生衝突,威脅到太后的統治,那麼他們將被毫不猶豫地拿下。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第4張

慈禧的目的

那麼清流派哪裏冒犯到了慈禧,要讓她如此大動干戈呢。

在中法戰爭中,奕訢的表現軟弱無力,在外交上表現得傾向妥協,不敢放手支持戰爭,這本來是值得清流派們彈劾的對象。但清流們雖然對總理衙門進行了抨擊,卻很少有直接彈劾恭王的奏摺,反而要求慈禧“責王竭誠任重”,這說明清流派們對奕訢還是比較看重,還希望他能重新振作,恢復那個曾經意氣風發的“鬼子六”的形象,在政治上一顯身手,這顯然與慈禧希望借清流派打壓奕訢的目的背道而馳。

事實上,清流派雖然時而對宗室進行彈劾,對奕訢卻並沒有那麼激烈。相反,清流中張之洞、張佩綸、盛昱等幾位干將還和奕訢過從甚密,有着很好的私人關係。

在慈禧看來,雖然清流們對奕訢的表現有所不滿,但並沒有付諸行動,反而是奕訢和清流之間的關係讓她更覺得不安,所以藉此理由把軍機處的清流領袖也一起革除,是最好的機會。

於是,借1884年4月3日,左庶子盛顯上折彈劫李鴻藻,並要求奕訢、寶鋆負連帶責任的機會,慈禧借題發揮,直接把整個軍機處一鍋端,把所有軍機大臣全部逐出軍機。

當然,這裏面還有給奕訢一些面子的關係。在此之前與慈禧的權力爭奪中,他已經有過一次被逐出軍機,後來被革除議政王頭銜後得以迴歸。

這次如果單獨驅逐奕訢,一是顯得對他過於針對,軍機處全班更換,既照顧了恭王面子,又一併解決了李鴻藻、翁同龢等人的麻煩,此後的軍機處,實際上就掌握在奕譞、世鐸手中,這些人的能力是遠不如恭王的。

這次易樞,被評價爲“易中樞以駑馬,代蘆服以柴胡”,但對慈禧來說,相比原來的軍機處,換上去的人馬更受自己控制,她也就把軍機處的權力完全抓在了手裏。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第5張

清流派本來就是慈禧用來牽制平衡各方勢力的政治工具,奕訢被罷黜,清流派也就失去了利用價值。除了領袖李鴻藻、翁同龢被一併趕出軍機,慈禧又利用清流派主戰的言論順水推舟,以讓清流大臣吳大徵、陳寶琛、張佩綸、鄧承修等出京會辦軍務的理由,把他們派遣出去。

表面上看慈禧是滿足清流的主戰願望,實際對於這些書生的能力她很清楚,此舉只不過是把他們趕出朝堂,給他們一人一個燙手山芋而已。果然出京的清流們一個也沒能落得好下場,張佩綸被革職充軍、陳寶琛遭彈劾降五級調用、鄧承修知難而退主動稱病辭職,清流的力量進一步遭到重大打擊。

時人對於慈禧的借刀殺人也看得很清楚,多有評價:“西太后久惡清流,故使書生典戎,以速其敗”。

甲申易樞事件是怎麼回事?慈禧的目的是什麼? 第6張

從甲申易樞前後清流派的遭遇可以看出,慈禧是利用清流派的主戰思想和言論,來作爲牽制宗室力量恭親王和地方實力派李鴻章的工具。

假使戰事順利,對於鞏固她的統治當然有利,並且也可以藉此機會打壓非主戰派的恭王和李鴻章;假使戰事不利,則更有機會對負責戰爭籌劃有直接責任的領班軍機奕訢下手,加以打擊,這是一步一石二鳥的棋。

從戰爭的進程來看,她正是這麼做的。北寧戰敗和遭遇彈劾只是慈禧的一個藉口,來藉以拿下宗室勢力的代表恭親王,以讓自己進一步獨操權柄。奕訢既然倒臺,對於容易鼓譟生非的清流派,慈禧也不放過,領袖、干將都被一一罷黜或獲罪,一時間失去了原先的力量。

而奕訢經過這次挫折,在政治上被宣判了死刑,再也沒有能力和精力再次振作,就此遠離政治,鬱鬱而終。

慈禧用自己的手段,以清流派爲工具,操縱了她人生中的第二場政變,排除了掣肘她的皇族宗室勢力,順便清理了不順眼的清流派,從此登上了權力的巔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