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長孫姓是中國多民族、多源流的複姓羣體,不管在過去或現代,都是相當罕見的中國姓氏。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長孫氏最旺盛,最有名的時代,就是唐初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以及凌煙閣首席長孫無忌。

在《舊唐書.長孫無忌傳》中,提到了這支長孫氏的出處。

“其先出自後魏獻文帝第三兄。初爲拓拔氏,宣力魏室,功最居多,世襲大人之號,後更跋氏,爲宗室之長,改姓長孫氏。”

“七世祖道生,後魏司空、上黨靖王。六世祖旃,後魏特進、上黨齊王。五世祖觀,後魏司徒、上黨定王。”

後魏就是北魏。

北魏獻文帝兄弟,則是在“宦官王”宗愛之亂的勝利者,拓跋浚的兒子。

《舊唐書》的意思是,長孫氏原本是拓跋氏,爲拓跋皇室效力,功高官也高。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按照中國人的說法,其實就是“宗室”。

那當時北方包括赫連匈奴在內,都進行了“皇室正名運動”。

什麼意思呢?

打個比方,就是曹操的兒子才能姓曹,屬於正皇室。

而其他就得改姓夏侯。

曹魏並沒有這樣的政令記錄,只是舉例。

但也可以看出,北方會流行皇室與宗室“異姓”,其來有自。

那一開始,其實是改成“跋氏”。

這個部分,可以跟南朝史做一個對應。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2張

北魏最初的宰相,即爲長孫嵩。

但在南朝《宋書》,寫作“託跋嵩”。

《晉書》,則稱其爲“拔拔嵩”。

拔拔嵩,代地鮮卑人,十四歲出道,統領部族。

《魏書》漢化,寫成“代父統軍”,看起來跟三國淩統有87%像。

十九歲時,鮮卑代國被前秦苻堅消滅,拔拔嵩一族就納入了東鮮卑之主劉庫仁管理。

二十六歲,前秦因淝水戰敗開始崩潰,鮮卑人也是騷亂不安。

鮮卑各部這時候的普遍共識,是脫離前秦。

所以他們希望推舉“非前秦指派”的新共主。

最佳人選,莫過於之前的代國王室:拓跋氏。

除了北魏開國君主拓跋珪,當時還有一個他堂哥。

拔拔嵩原本首選不是拓跋珪,算是半被強迫加入了阿珪陣營。

“嵩”這個名字,其實也是拓跋珪賜給他的。

當時拔拔嵩一族,有七百多家的勢力,按中國統計估算,大概也就三千多人吧。

但對於五窮六絕的拓跋珪來說,已經是地獄裏的菩薩了。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3張

從這裏開始,拔拔嵩就是北魏的頭號人物。

他的部族,也成爲維繫北魏共主最主要的力量。

基本上,在北魏太宗拓跋嗣(珪子)組織“天子武力”之前,真正在“打天下”的,就是拔拔嵩一族。

當然,太宗拓跋嗣轉移了武力,也要給拔拔嵩等老班底相對的封賞。

時稱“八公”。

過去漢朝的最高級官員,除了丞相時期,多半使用所謂的“三公制”。

不熟的話,想成三權分立就好。

那三權其實不太夠用啦,所以三公常會因爲時局變動,由不同的官職來擔任。

八公制則始自西晉,基本就是把可以當三公的官都一起拉出來並列。

當時是: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馬,以及大將軍。

但是北魏是比較接近“部落民主”的國家。

喔,意思跟原始中國一樣,這些“卿大夫”的本質是部族長。

拓跋嗣想要往“漢制”轉移,以政權來換取他們的兵權,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是以,北魏八公一開始其實是“八國”。

後面再用郡縣制來分弱八國的實際力量,把過去漢朝花了一兩百年才完成的工作,在幾十年內做完。

這邊應該就看得出來,北魏八公其實就都是宗室了。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4張

所謂的分弱,實際上如何應用呢?

這樣說,拔拔一族原本有七百家,僅拔拔嵩一人領爵,那這一族會越來越壯大。

漢武帝教我們的,就是“推恩令”。

怎麼會只有拔拔嵩可以領爵呢?其他人也有功勞啊,也該列土封侯。

你去山東他去山西,你去河南他去河北。

每人帶個幾百家,拔拔族就分崩離析了。

若遇事,老大拔拔嵩反對天子,河北拔拔跟山東拔拔反而會挺天子。

策略能行,第一是以利益誘之,第二以威脅迫之,最後纔是以武力強之。

最厲害的渣男不是打你要你去賺錢,而是我好愛你請你去賣身養我。

跟拔拔嵩同並一傳,北魏第二大“拔拔”,就是長孫無忌的七世祖:道生。

這邊注意一下,中國傳統的“X世祖”是“以我爲中心”往前推。

父親是一世祖,祖父是二世祖,曾祖三世,高祖四世。

往後推就是“X代孫”。

另一套比方富二代稱二世祖,或是族譜上第一個寫一世祖的,基本上說是秦始皇“萬世”那一套。

好啦我們接下來還是寫長孫吧。

從無忌家譜就可以看到,道生並不是長孫嵩的兒子,屬同族而已。

一開始,道生本是拓跋珪身邊的機要祕書。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5張

反過來看:道生是長孫部族負責監控拓跋珪的使者。

當時共有四使。

而太宗拓跋嗣則讓長孫道生出鎮冀州刺史,獨領一軍。

事實上,拓跋嗣本來也是地方將軍,政變上位,所以反而比父親多了一些跟族長們斡旋的空間。

那光是這些部分,我們也能看出拓跋嗣的手段非凡。

除了讓宗族支脈分隔獨立出來,四使變八公,把既得利益族羣變大了一倍,自然也會產生互相制衡的效用。

拓跋嗣的時候,長孫道生曾經強取民女來進貢,遭到責罵。

不過當然拓跋嗣也沒有正式的降罪。

等到第三代世祖拓跋燾繼位,在國師崔浩的協助下,又把這個權力遊戲推高了一層。

長孫道生進爵爲“公”,長孫嵩則進王。

但實際上卻應用各種征戰議題,來打壓長孫嵩。

同時帶着長孫道生去打仗。

道生系越來越茁壯,嵩系則漸漸名存實亡。

等到拓跋燾皇權越來越牢固,長孫氏也只能夾着尾巴做人了。

道生整個就扮演起廉潔大師,以霍去病爲偶像,不滅柔然誓不還……沒有啦,就是不要鋪張浪費。

拓跋燾更曾誇獎:“智如崔浩,廉如道生。”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6張

就不知道“道生”這個名字,跟北方天師教有什麼樣的關聯了。

說到底,長孫一族,豈止兩系。

道生想要長保富貴安穩,怎能不用點心?

跟道生大約同期的,還有長孫翰。

他的父親長孫肥,其實是太祖拓跋珪的少年好兄弟。

少時流離失所的拓跋珪,全賴這個“大肥哥”保護呢。

阿肥雖能爲大將,但權勢究竟是不及長孫嵩。

你要是用劉關張模型來看,還覺得拓跋珪狼心狗肺。

但照傳統政爭而言,非不爲也,實不能也啊……

阿肥真的是出生入死打上去,最後卻被莫名降爵。

長孫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第7張

長孫翰則頗有父風,衝鋒陷陣沒在怕,在拓跋燾領導下,很快就追上了長孫道生的司空,被任爲司徒。

透過長孫氏興衰,拓跋三祖孫的皇權流動,那是看得更清楚了。

基本上,世祖拓跋燾之後,最開枝散葉的長孫氏,其實也是阿肥這一脈。

道生系則是精兵政策這樣。

說得詳細一點,長孫道生是經歷過分化期的,所以他會告誡子孫要緊緊團結。

但長孫翰本來就是“勤皇派”出身,等於是沒看見長孫嵩如何敗亡,走上同一條路的宗室。

但你說真的不好嗎?

北魏皇權已成,在走到改朝換代以前,阿肥阿翰家,反而最是繁盛吧。

嗯,反而。

道生系的第四世“長孫稚”,走上了權力的頂端,主導了北魏的分裂。

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