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重農抑商的原因 重農抑商什麼時候開始

重農抑商的原因 重農抑商什麼時候開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就是主張重視農業、以農爲本,而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於人們來說擁有土地可以榨取鉅額財富,且地租收入較穩定,是發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時對封建國家而言,農業的發展可使人民安居樂業,人丁興旺,使國庫糧倉充盈,既可內無糧荒、動亂之虞,也可外無侵擾之慮。除了其經濟原因或物質方面的原因外,還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義輕利”觀念的影響。

重農抑商的原因 重農抑商什麼時候開始

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而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來加以抑制,因此出現士農工商的階級排序。農業所以,其實從階級鬥爭的角度看,雖然古代沒有資本論,但是其實道理大家早就明白了。

因此從法家的始祖李悝著法經6篇,經漢武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重農抑商政策與封建制度相始終絕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李悝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李悝在魏國治國有兩項重農的措施:第一項便是"盡地力之教"。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高度重視農業生產,設法增加農業產量。爲了提高農業產量,李悝主張播種時要多種經營,有的作物受災害,其他作物還可以收穫;耕要用力深耕,除草要勤,要鋤幾次;收穫時要像防備盜寇那樣迅速有效以免遭受損失;

第二項是,創“平糴”法。平糴"採取的辦法是把年景分爲:上熟、中熟、下熟、正常、小飢、中飢、大飢7種;計算出7種年景下,一戶耕田百畝的個體農民的收入,制定出在大熟、中熟、下熟3種年景下向每戶農民收購糧食的數量,而後在大飢、中飢、小饑年景時把這些糧食平價糶出。這樣便收到“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的成效。李悝由於把以上兩項政策“行之魏國”所以魏國“國以富強”。

李悝不僅重農,而且還是輕商、抑商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在李悝看來,農業幾乎是國家財富的唯一源泉,所以他說:“農傷則國貧”。接着他又把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認爲工商業的發展會損害農業,會使民人飢寒,國家貧困。所以他說:雕文刻鏤,害農之事也。插秧所以,李悝是重農、輕工商的最早提出者,也可以說是重農抑商的最早提出者。

到了漢文帝時雖然曾經公開表示農業纔是國家的根本,但這其實只是一種觀念,國家並沒有打壓商業的發展。相反,當時的政府爲了儘快恢復生產,對商業活動很寬容,一些重要的資源都向商人開放,於是迅速冒出一批大商人。直到漢武帝即位以後,開始打擊大商人。他出臺了這麼幾個政策,首先是“鹽鐵官營”,就是由國家把鹽和鐵這兩項物資管控起來。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又命令一位名叫桑弘羊的大臣主持制定鹽鐵官營的方案。桑弘羊把方案拿出來以後,漢武帝非常讚賞,馬上頒佈施行。鹽業這個方案是這樣的:在全國各地設置鹽官和鐵官,鹽官負責招募民衆煮鹽,成品由政府統一收購和銷售。鐵官負責的就更多了,從開礦、冶煉、鑄造到銷售,全都歸鐵官統一指揮。這樣,鹽和鐵就都被國家管控起來了。漢武帝提出的第二項政策,是對大商人收取,個人所有的財產的6%。並在全國設置關卡,商人的貨運馬車要通過,也要繳納6%的關稅。爲了確保這項政策能夠執行,漢武帝鼓勵相互告發。有人告發商人偷稅漏稅,查明屬實,政府會沒收商人的財產,並把其中一半財產獎勵給告發的人。

漢武帝的這兩項政策,把重農抑商從觀念變成了制度,商人遭到了沉重的打擊。從此在我國漫漫兩千年封建歷史長河中,“重農抑商”政策總是與歷史相隨相伴。也成爲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爲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但“重農抑商”政策導致地主官僚不斷兼併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激化了階級矛盾,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爆發。

地主官僚集團也因瘋狂兼併土地而更加腐敗。到了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而統治階級依然堅持“重農抑商”的政策,推行一系列不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經商這些做法,違反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導致了國家落後。於是外國資本注入中國市場,,帝國主義國家開始對中國侵略,同時民族資本、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民族資產階級也開始興起,先進人士開始實業救國,重農抑商政策得以瓦解。

所以重農抑商政策深深制約和影響了中國歷史。重農抑商是中國農業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背後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對於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具有重要意義。改革開放以來,過度追逐物質利益的價值取向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衝擊,我們需要借鑑、汲取重農抑商思想中合理的成份,倡導義利統一的價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