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有哪兩個?又有着怎樣的倫理思想?

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有哪兩個?又有着怎樣的倫理思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認爲中國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商業對中央集權統治基礎的小農經濟的會產生威脅;二是商業威脅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府行使其廣泛的公共職能。但是這種結論只注意到了一方面,沒有注意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沒有注意到“義利之辨”、“重義輕利”觀念爲代表的倫理思想。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的商人觀

中國古代將人劃分成三六九等,也就是“士農工商”幾個階層,在漫長的歷史中,商人始終處在最底層。孔子說過“君子喻以義,小人喻於利”,一個人如果只看中利,那就是孔子眼裏的“小人”,也就是儒家眼裏的“小人”。

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有哪兩個?又有着怎樣的倫理思想?

中國的文化是儒家的文化,這個文化的核心是“仁”,也就是道德。一個人社會價值的高低並非完全取決於財富,而是這個人的“德”,所以在中國人的財富觀中,德遠比財重要。那些沒有多少財富,但致力於傳播聖人之道的士人,比一個大財主更受到人們的愛戴。一個重利輕義的人,能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遠比以逐利爲目的,甚至有時見利忘義的商人更值得尊重。

封建社會商人及商業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和穩定作用與現代社會不能相提並論。孔子說“治政有理矣,而農爲本”。只有農業才能滿足國家與人民生存的需要,農業是改善民生、穩定社會和促進社會發展的根本。

古代的經濟模式

從商周時期起,中國實行的便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井田制”。雖然這種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走向崩潰,但是不管是收實物地租也好,還是收貨幣地租也好,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一家一戶爲基本經濟單位的小農經濟仍是整個社會經濟的主體。

古代農民

但是小農經濟的穩定性是很不夠的。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固然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但經營規模小的特徵決定了它抗風險能力差,這種風險不單指自然災害,也包括其他行業的單擊,所以小農經濟需要政府的保護。但是商品經濟與農業生產之間存在一定的衝突,如果放任商業的發展,勢必會有更多的農夫去參與商業,使得農業的勞動力數量下降,這樣對統治者的國家穩定是不利的。所以商鞅說:“農少商多貴人貧”;荀子云:“工商衆則國貧”,都將商業視爲農業的威脅。要想保護小農經濟,必須要抑制商業。

《史記-平淮書》上說,劉幫得天下之後,對商人“重租稅,以困辱之”,怎麼個“以困辱之”呢?

一是對商人進行打擊。

任何一種商業,只要有利可圖,就收歸官營。這就是形成於漢代的“禁榷”政策。這些商業對象包括鹽、鐵、酒、茶、銅、鉛、錫、硝、硫磺等等,如果有人敢和國家爭利,歷代王朝政府都會用鐵拳打擊。漢代規定“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唐代“販私鹽一石至死”;宋代“鬻滷鹽三斤者仍坐死”,明清“凡犯私鹽者,杖一百徒三年,拒捕者斬”。這都是利用國家機器對商人進行打擊的政策,目的也是防止商人插手暴利行業,與國爭利。

二是徵重稅。商鞅變法時就規定“不農之徵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從漢代起,光是人頭稅,商人就要雙倍交納。之後的每個封建王朝,對商人徵的稅都特別重,目的就是逼這些人改行務農,是一種“寓禁於征”的手段。

古代重農抑商的原因有哪兩個?又有着怎樣的倫理思想? 第2張

三是幣制經常更改,或者改變錢幣的發行量,使錢幣貶值,將商人的財產稀釋掉。

以上三種方法經常是一齊使用的,也是以法律形式明文規定的,目的只有一個,將商人的財富收到國家來。在政府的打壓和思想的禁錮下,中國古代的經濟結構是以農業爲主的,社會上大多數人是以農業生產爲生的,農業的發展程度直接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水平,而人們的生活水平又直接決定了社會的穩定程度。以農業爲主導的相對穩定的自然經濟結構決定了政府必須重視農業。因此在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業和商業大多數時期是一種對立關係,所以重農抑商就形成了傳統和必然的選擇。抑商被視爲保護農民,爲民謀利的一種思想和政治傳統,並且是隨着封建政治的發展而越來越嚴厲。這麼做的直接好處就是將越來越多的農民禁錮在土地上,減少人口流動,維護社會穩定和封建統治。

抑商的社會根源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一個極其專制的君主制社會,人民只能聽從皇帝和他代表的封建制度的,絕不允許民衆脫離專制國家的控制。爲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的秩序,朝廷採取了嚴厲的“困”商政策,目的是“重徵商稅使無利自止”、“重關市之賦”,使商“無裕利則商怯,商怯則欲農”。

商人是隨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登上歷史舞臺的,但是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土地的地主階層佔有制,以農業爲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地主階層獲取其集團利益的基礎,所以維護自然經濟、保障獲取利益的基礎便成爲地主階層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如果聽憑商人將資本投入到土地兼併之中,必然會破壞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會與地主階級爭奪利益,因此抑商是地主階層爲了維護自身利益的不二選擇。

“重農抑商”最早是由法家提出來的。法家實行的是農戰政治,“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只有把人民引到農戰軌道上,“使商工遊食之民少而名卑,以趨本務而外末作”,才能使更多的人安於務農,使國家的糧食能夠保障戰爭的需要。

儒家雖然與法家有過“德刑之辯”,但在抑商重農上,雖然出發點不盡相同,但結論上雙方是一致的。儒家認爲商賈控制市場必然會盤剝農民,也必然會與君主爭利,其帶來的政治後果是嚴重的。但是提倡以德服人的儒家在抑商的手段上反對法家的簡單粗暴,認爲要從排斥商賈佔有市場、剝奪商賈之利入手,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直接貶黜商人政治、社會地位。

具體到操作中,該如何操作?那就是利用貨幣槓桿,由國家壟斷貨幣的鑄造和發行,以貨幣干預市場,逐步實現政府對市場的控制,並將商人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