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在貞觀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頓朝廷官員的陋習的?

在貞觀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頓朝廷官員的陋習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貞觀之治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李世民繼位不久,深感朝廷的官員有許多陋習,他下決心要整頓吏治。

從哪方面下手比較好呢?他覺得朝廷之中一些低級的小吏受賄成風,從而敗壞朝廷的風氣,於是就從這裏下手吧。

如何來治理呢?苦思良久,想出一個“高明的”辦法來。

他暗中派人,到朝廷的要害部門去辦事,在辦事過程中對辦事人員進行行賄。

尚書省刑部有一個令史,因爲是實權部門,油水很大。平日裏收禮收慣了,他沒想到這次是李世民親自下的“餌”,看到有人孝敬了一匹絹,就坦然的接受了。

這一下就讓李世民抓了個現行,於是皇帝發話了,對於這樣貪贓枉法的官吏,一定要殺了他,好以儆效尤。

在貞觀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頓朝廷官員的陋習的?

民部尚書裴矩聽說了,馬上要求覲見皇帝。見到李世民後,他直接坦誠個人觀點——對皇上的決定他持堅決反對態度。

他對李世民說,官員受賄,自然是不對的。但這個官員和送財物者之間並沒有什麼貪贓枉法的關係,只是經不住眼前的誘惑,掉進皇帝設置的陷阱中而已。

說完法理,又開始旁徵博引,說起孔聖人的理世思想來,孔子提倡後世的統治者,要用崇高的道德來引導民衆,要用高雅的禮俗來教育民衆,這樣纔是管理治理國家的正途。可是現在皇帝派人釣魚執法,設置陷阱,引誘官員貪贓枉法,不符合以道德感化教育民衆的原則。

李世民當政初期,還是很重視大臣的建議的。自己有什麼執政偏差,經大臣的力諫,自己一旦想通了,馬上就能知錯就改。

在貞觀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頓朝廷官員的陋習的? 第2張

後日,李世民召集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員,在朝堂上公開表揚了裴矩。說他作爲民部尚書,看到皇帝的缺點、錯誤,能夠勇於指出來,敢於擔當,這種精神難能可貴。

表揚完之後,又對朝臣們提出要求來,要求每一個官員都要學習裴矩的這種精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並且把這種精神提高到關乎江山社稷長治久安的高度。有了這種精神,皇帝的缺點錯誤就會得到及時糾正,國家的制度措施就會越來越好,國家就會實現大治。

最後又來個歷史性的總結:周朝得天下,靠的是仁義,所以國祚延續了近800年;而秦朝一味的使用“詐力”,所以總共才統治15年,二世而亡,也就不足爲怪了。

在貞觀之治中,李世民是如何整頓朝廷官員的陋習的? 第3張

爲了廣開言路,李世民又下令,不管是朝廷大臣,還是鄉野草民,只要能爲朝廷建言獻策的,一旦被採用,皇上就會重重有賞。

此令一出,得到朝野的積極響應。這日,坊間有人給李世民上書,希望皇上能清除身邊那些佞邪的臣子。

李世民看完奏疏,對上書的人說:“我任用的人,都認爲他是賢臣,你知道哪個是奸佞的臣子嗎?”

上書之人回答說:“我是草野之民,自然不知道朝堂中誰是佞臣。但是請聖上做一個試驗,您假裝發怒,看看大臣們的反應。如果有人不怕雷霆之怒,直言進諫,那就是正直的人;如果那人一味依順聖上的意見,必定是奸佞的小人。”

李世民聽了之後,一細想,這和上一次的“釣魚執法”不是同出一轍?於是轉頭對宰相封德彝說:“看流水是清是濁,關鍵要看水源。君主就是施政的源頭,百姓和臣子就像那流水。如果君王使用欺詐的行爲,反過頭卻要求臣子們行爲忠直,這就好像水源是渾濁,卻希望流水是清澈的,能做到嗎?”

然後,唐太宗又對上書人說:“我想讓天下人都做到真誠守信,但不想用僞詐的方法去破壞社會風氣。你的建議雖然是有效手段,但我不能去實施。”

雖然沒有采納上書人的建議,但李世民覺得他主動爲朝廷獻策的想法是對的,精神可嘉。於是給予了他豐厚的賞賜。

從此以後,政府廣開言路的做法起到了很好的示範效果,果然朝堂上下人人踊躍獻策,再加上有“房謀杜斷”的務實,魏徵這個老倔頭子的嚴格把關,唐朝政府出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最終李世民達到了“貞觀之治”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