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對魏徵包容了什麼?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李世民對魏徵包容了什麼?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太宗登位以後,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以隋亡爲鑑,密切地注視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緊緊地團結周圍的文武大臣,先後實行了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減少苛捐雜稅,不過分奴役和壓迫農民;嚴懲貪官污吏,獎勵功臣良將;重視科舉取士,選拔統治人才;革除弊政,勵精圖治;善於傾聽不同意見,不斷改進統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經濟和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好的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所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史學家們把這一段歷史時期譽之爲“貞觀之治”。

李世民對魏徵包容了什麼?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網絡配圖

虛心納諫,聆聽忠告,樂於規勸,這是“貞觀之治”在政治上的一個突出特徵。唐太宗求諫時態度誠懇,方法多樣。對的,則加以褒獎;錯的,也不以委罪。對於來自四面八方紛紜複雜的各種意見,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擇其善者而從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時,魏徵對唐太宗的謬誤,常常能當面批駁,毫不示弱。有時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紅耳赤,非常難堪。但魏徵仍據理力爭,繼續規勸,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纔罷休。魏徵逝世以後,唐太宗悲痛欲絕,說“我喪失一面鏡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賢,用人以才,待人以禮,廣羅天下各種人才,這就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又一個鮮明的特徵,同時也是唐太宗被後人界定爲賢明君主的重要標誌。唐太宗堅決反對以人際關係和血緣親情爲標尺來選拔人才。他注意從新人、疏人,甚至敵對營壘中選用許多傑出的文官武將。著名的政治家,忠於職守的當朝重臣魏徵,就是他從敵對的政治集團中選拔出來以後加以重用的。

李世民對魏徵包容了什麼?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第2張

網絡配圖

“貞觀之治”的第三個特徵是唐太宗和他統治集團裏的重要成員,一般都能節制開銷,收斂私慾,精簡機構,減少賦役,反對奢侈,杜絕賄賂,盡一切可能減輕人民負擔。

古人云:“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意思是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

“思所以危則安矣,思所以亂則治矣,思所以亡則存矣”。但歷史上的統治集團在進入盛世後,大多趨向“持盈保泰”、“護守成憲”,滿足於維持現狀,對眼前的問題小修小補,乃至自高自大,掩蓋矛盾,粉飾繁華,縱情於聲色犬馬,陶醉於歌舞昇平,根本看不到所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潛在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就在這種狀態下不斷滋長,日積月累,變小患爲大患,一朝爆發,遂致不可收拾。創造貞觀之治的唐太宗,晚年也因滋生自滿之心,無法真正做到善始善終,幸有良臣輔佐,及時提醒。

李世民對魏徵包容了什麼?成就貞觀之治的盛世 第3張

網絡配圖

貞觀十三年,魏徵針對唐太宗漸好奢縱的傾向,呈上直言進諫的名篇《不克終十漸疏》,指出唐太宗的志業與貞觀初年相比,在十個方面都出現了今不如昔的變化,求治之心銳減而驕逸之心漸萌。唐玄宗的悲劇,則直白地印證了驕縱誤國、懈怠敗事的道理。玄宗英武有才略,曾將武后末年瀕於內亂的唐朝導向“開元盛世”,但在晚年耽於享樂,無心理政,把朝廷政事交付給外戚楊國忠之流,全然不顧政治的不斷敗壞和社會矛盾的日益尖銳,對關乎國家大計的均田之法和府兵之制日趨瓦解不事補救,坐視藩鎮權勢積重和中央武備的不斷削弱,以至造成“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的悲慘結局,百年基業與一世英名毀於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