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扶蘇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扶蘇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麼?

扶蘇怎麼也不會想到,對自己寄予厚望的父皇竟然會一朝要將他賜死。罪名更是沉重得足以讓他崩潰。

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屯邊,十有餘年,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數次上書誹謗我(秦始皇)的作爲;不能被立爲太子,日夜怨望;爲人子不孝。

其賜劍以自裁!

這是劍,自己看着辦。

聽完詔書,扶蘇涕淚滂沱,內心絕望,他進入房間就準備自殺。蒙恬及時制止,“陛下還在外巡遊,未立太子,又將三十萬部隊交於你我,這是何等的信任,如今就只派來一個使者,誰瞭解這會不會是有人使詐,還請復請,問明情況,再自殺也不遲。”

但扶蘇決心一死,“父叫子亡、君叫臣死,怎能不從?”

說完直接自殺。

只是他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詔書是假的,父皇已經駕崩,大秦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弟弟胡亥已經結成同盟,欲立胡亥爲秦二世。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胡亥要執天下之權柄,扶蘇必須得死。因爲扶蘇是始皇臨終前直接指定的接班人,扶蘇在朝中更是有超高的威望,身後有蒙恬、蒙氏兄弟的支持。扶蘇要是不死,胡亥的皇位絕對是坐不穩當。

扶蘇註定只能是個悲劇人物。

扶蘇死後,嬴氏奮鬥幾百年打下的江山也在胡亥的手中徹底灰飛煙滅。

要是扶蘇當時能夠有一絲懷疑,要是扶蘇率領三十萬長城軍團直接進軍咸陽,秦國是不是就會避免滅亡?

但歷史的殘忍之處正在於它不能有任何假設。

扶蘇沒有想到,自己被弟弟胡亥、李斯他們玩死,更想不到,那個在大澤鄉揭竿而起燃起滅亡秦帝國第一把火的陳勝吳廣竟然也爲他感到委屈。

《史記.陳涉世家》載:“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其實只是打着扶蘇的旗號收買人心而已,從這方面也證明了扶蘇的賢能,受人擁戴。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第2張

那麼扶蘇真的就是始皇內心的接班人之選嗎?

扶蘇是因爲勸諫始皇不要坑儒從而引發了始皇的雷霆之怒,被派到了上郡做長城軍團的監軍。

如果始皇帝有意要扶蘇接班,那麼肯定不會長時間將扶蘇放在邊地。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裏就提出了質疑,太子是不能隨意離開京城的。而歷史上的事實也證明,將太子外派是要廢掉太子的前奏。

《史記.伍子胥列傳》載:“平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備邊兵。”

楚平王想廢掉太子建,第一步就是將他外放。雄才大略的秦始皇不可能不明白這個政治規則。可見,扶蘇外放,始皇已經將他從接班人之選中pass掉了。

那麼,秦始皇有讓胡亥接班的考慮嗎?

《史記.李斯列傳》載:“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秦始皇二十幾個兒子,卻唯獨帶上了胡亥一個人巡遊,可見始皇對於胡亥之喜愛。

而近年來出土的一些古簡也證明了秦始皇的遺詔是要胡亥做大秦帝國的秦二世。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第3張

還有,胡亥要對蒙毅動刀。蒙毅爲自己辯解:“我經常伴隨先帝左右,早已經猜出先帝有要立胡亥爲太子的意圖。”

《史記.蒙恬列傳》載:“夫先主之舉用太子,數年之積也。”

可見,秦始皇很早就已經決定要立胡亥爲太子,只是沒有想到自己會在五十歲的壯年突然駕崩。

那麼扶蘇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麼?

難說。因爲扶蘇僅憑一個使者攜帶的詔書就堅信父皇要將他賜死。而蒙恬卻立刻判斷出了事情之複雜。一個如此糊塗的人怎能做大秦帝國的秦二世?

而胡亥即位之後的所作所爲明顯是始皇生前的作風。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於是二世乃遵用趙高,申法令。”

胡亥不僅繼承了秦始皇依法治國的作風,他還像秦始皇一樣巡遊天下以示強。很明顯,胡亥的爲政路線正是秦始皇政治風格的繼續。

對於秦朝來說 扶蘇會不會是一個合格的繼位者 第4張

但上述,也僅僅是猜測而已,因爲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明明白白的記載着:胡亥屬於謀朝篡位,始皇是要扶蘇繼承皇位的。已經形成了公論。

可歷史的可愛之處正在於它的迷霧重重,故而引來了衆人的隨意打扮。

個人還是比較認同李開元先生的觀點:始皇帝先前是有意要立胡亥爲繼承人的,但在後來的朝夕相處尤其是最後一次的巡遊中發現,胡亥根本不符合做大秦帝國的秦二世,所以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決議讓扶蘇上位。

子玉曾經去過扶蘇的墓,扶蘇墓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境內一座高山之上。兩千年已經過去,扶蘇之墓也盡顯荒涼。子玉感慨,唏噓,然對於事實之真相亦是一臉迷茫。

扶蘇死於遙遠的上郡,並埋葬在那裏,不久將軍蒙恬也被逼自殺,與他的墓咫尺之隔,亦算有人陪伴。

但疑雲卻將存在很久,也許是永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