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秦朝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怎麼樣?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法家爲秦朝打造的體系下,皇帝擁有絕對的權力,對政治的穩定與否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所以秦朝之所以迅速崩潰,正是由於胡亥才、德均不足,被趙高、李斯糊弄導致。

因此,如果改由子嬰或扶蘇繼位,歷史肯定會被改寫。但改成什麼程度?頂多只能多續幾年命?還是像漢朝那樣延續數百年?

現在看來,除非秦朝廷出現一批強勢的戰略家、改革家、思想家,否則很大機率都是第一種情況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近千年的制度被一朝改變,秦朝面臨着幾大難以逾越的困境

本着“事後諸葛亮”的賴皮精神,後世很多士大夫一致痛斥秦朝的“殘暴”。但拋開秦二世在位時的胡作非爲,如此評價之前的秦國、秦朝略顯不公平。

自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建立,華夏大地一直實行分封制,天下被分割成幾十、上百個小王國。雖然名爲周天子麾下的諸侯,但隨着時間的推進,長期的各自爲政,必然會造成文化、文字、乃至語言的差異,(邯鄲學步等典故告訴我們,連走路的方式都有可能有巨大區別)。若沒有出現新的制度、放任這種局面發展,最終只能是各自愈走愈遠,造成永久的分裂、不斷的戰亂(如同近代前的歐洲)。

而秦朝通過法家改革,不但實現了自身的富國強民、消滅了割據,而且在各國施行郡縣制、廢除世襲分封制,更是推進“車同軌、書同文”等偉大變革,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基礎。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2張

但是,無論任何時期,讓人們改變舊習慣總是最困難的,更別說這套習慣已經沿用了八百多年。秦朝統一天下後,面臨着以下一時難以解決的現實矛盾:

打天下的政策,難以用來治天下。秦國的強盛祕訣,核心是將各階層捆綁在“農、戰”兩大立國之本上,以嚴格的賞罰鞭策國民打雞血般的種地、打仗、立功、獲得爵位,最終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說得直白點,這就是軍國主義;保證其機制的有序運轉的重要前提,就是要有敵人存在。而在滅六國後,雖然秦始皇也派兵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但在華夷有別的傳統觀念下,動力、方式都不能與以往相提並論。這種情況下,如何團結、穩定各階層,維持社會有序運轉,就成了新時期秦國統治者需要急切解決的問題。

如何處理原有的貴族階層。與我們想象中不同的是,在正史中,傳說中“殘暴”的秦始皇並沒有對六國貴族大開殺戒。這一龐大的遺老遺少羣體失去了以往的特權與既得利益,其內心的憤怒、不安、仇視可想而知。而且他們有知識、有手段、有套路,是秦朝政權的巨大潛在威脅。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3張

治秦國的經驗,如何擴展到龐大的王朝。在秦國時期,數百年形成的“秦人”概念,使國家的治理相對容易;而秦朝建立後,原各諸侯國的百姓對自己的定位還是“楚人”、“趙人”“齊人”等等;而且在統一的過程中,秦國與各國間有着血海深仇,如何儘快消除隔閡,將關係到大一統政權是否穩定。

因此,統一六國後,當有大臣建議實行分封制時,應徵如此感慨這一制度的巨大危害: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

所以他在世時,將郡縣制推行到全國,同時不斷地四處巡遊,其主要目的並不是遊玩,而是爲了宣揚國威、震懾六國貴族、穩定社會秩序,使百姓逐漸習慣新的統治。但這畢竟只是權宜之計,如何實現制度的及時改弦易張,纔是長久之策。不過顯然他並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摸索、探究。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4張

漢朝解決上述問題,耗時上百年

而經過秦末“農民起義”以及楚漢相爭後,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則在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礎上,經過上百年的摸索,終於初步實現了中國社會政治體系的成功轉型:

第一,逐步由分封、郡縣相結合,過渡到純粹的郡縣制。

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爲了團結力量,劉邦利用各路豪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裂土封侯”心理,如其所願讓他們封王。但在西漢建立後,首先拿這些異姓王開刀,其後更留下非劉氏不得爲王的家規。然而自家人也不靠譜,這是周天子時期已經證明了的無情規律,其後漢朝廷經過平定七國之亂、推恩令,直到漢武帝時期,終於徹底剷除了分封制的威脅,也使整個社會最終接受了郡縣制。

第二,從最初的外道內法,逐漸演變到外儒內法、兼之以道。

經過連年的戰爭後,西漢王朝建立後可謂窮得叮噹響,老百姓那就更慘,《史記·平準書》是這樣形容當時的慘境:

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

劉邦湊不齊四匹同色馬,而當時北方的匈奴卻騎兵數十萬……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5張

在內憂外患之下,漢朝初期的幾代統治者都施行了無爲而治的黃老之道(即道家),鼓勵社會恢復生產。到了漢武帝時期,西漢已經徹底大變樣,號稱:“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與西漢初年完全是天壤之別。

然而西漢的開國者們,前身大多是秦朝的基層官員,他們內心深知秦朝法治的正確性。因此,西漢仍完整沿用了秦朝的法律制度,即我們常說的“漢隨秦制”,只是沒有秦朝時那樣事無鉅細,而且幾代皇帝在位時,逐漸進行了人性化的改革。

而漢武帝在位時,由於多年的放任發展,新的社會問題已若隱若現,《史記》稱:“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即土地兼併嚴重,資本之手已經逐漸涉及到政治,整個社會風氣極端奢靡,物極必反的隱患已經出現。

好在到這時候,一大批思想家、戰略家的已經逐漸摸索出解決社會問題的藥方,前有晁錯、賈誼,此時有董仲舒,漢武帝時期終於確立起“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思想。但實際上是外儒內法、兼之以道而已,這也成了其後兩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祖傳治國祕方。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6張

結論—秦朝快速滅亡,是時代的必然性

而秦朝的皇帝們,並沒有西漢那樣的條件去摸索新的體系。

首先,他們是六國的仇人,天生自帶嘲諷技能,整個社會不給他們“無爲而治”的機會。如果放鬆壓制,六國貴族的反彈首先會把讓他們吃的骨頭渣都不剩;而同爲“暴秦受害者”的楚國人劉邦去執行這個任務,大家心理上自然更能接受。

其次,秦統一六國後,嚴格的郡縣制,讓各諸侯國主流羣體都懷念分封制。然而經過項羽分封造成的亂局、西漢初年諸侯之亂後,整個社會逐漸認同郡縣制的合理性。所謂“不見棺材不掉淚”,這一過程,客觀上需要較長的時間。

其三,李斯提出的焚書之策,雖然能一時解決統一六國後維持思想穩定的需要,但客觀上不利於新思想的探索。其實嬴政在封禪泰山時,還令儒生研究相應的程序、規則;同時他的長子扶蘇也是儒家的忠實擁躉,這都反映出本人秦始皇對於儒家並非深惡痛絕,只是需要時間,去把各理念相結合,並使之讓各階層能接受。

秦朝二世而亡,如果扶蘇繼位結局會變嗎? 第7張

但秦始皇突然去世,對於接班的執政班子並沒有安排好,所以秦朝才落入了胡亥、趙高之手。但即使扶蘇等溫和派繼位,若完全實行儒家治國,勢必也會引發社會動亂。如何摸索出一套相對溫和,但又嚴肅、權威,能維持大一統的執政之道,客觀上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相應的代價。因此,在秦始皇去世後,除非出現奇蹟,秦朝撐不了多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