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譚繼洵是如何看待譚嗣同變法的?他爲何會反對?

譚繼洵是如何看待譚嗣同變法的?他爲何會反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譚繼洵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請自嗣同始”這是清朝“百日維新”變法中譚嗣同的臨終遺言。表現出了以譚嗣同爲首維新派捨身成仁的鬥志,更是我們華夏文明覆興的決心。

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六(1898年9月21日),一直呆在頤和園的慈禧突然返回紫禁城,發動了“戊戌政變”,事變中,先是光緒皇帝遭到幽禁,隨即慈禧太后命人抓捕維新人士,其中以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爲代表,史稱“戌戊六君子”。這六君子中,以譚嗣同的名氣最大,可他的下場也最慘,慈禧爲了實現殺一儆百,決定用最殘忍的方式將譚嗣同處死。

譚繼洵是如何看待譚嗣同變法的?他爲何會反對?

清朝處決死刑犯時,劊子使用的刀會有千差萬別,罪行越大刀口越鈍。在譚嗣同的師父胡致廷撰寫的《譚嗣同就義目擊記》中這樣寫道:“這不叫砍頭,叫鋸頭,鋸頭比砍頭的痛苦要添上幾百倍的。而對這痛入骨髓的慘狀,第五個受刑的譚先生,一直是若無其事的樣子,砍了三十多刀才斷氣。”由此可見慈禧的怨恨。

譚嗣同生在官宦世家,其父譚繼洵任湖廣總督。

譚是怎麼看待兒子譚嗣同的?

一,與譚嗣同政見不合。

譚繼洵是湖南瀏陽人,1860年考中進士,步入官場,歷任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甘肅布政使、湖北巡撫等職。他在任職甘肅布政使時,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得到清朝重左宗棠的稱讚“實心任事,勤慎有爲”。譚繼洵從小接受的就是正統的儒家教育,學習八股文,走的傳統科舉之路,他在官場上沉浮幾十年,做的就是中庸之官,墨守成規的從政。

這與兒子譚嗣同大刀改革維新變法不同,父子的政治立場不一樣,導致父子關係很僵。作爲譚繼洵怎麼能不知道清朝末年政治上各種弊端,他沒有能力去解決,也不想去解決這些問題,他就想安安穩穩熬到退休就行。

當譚嗣同在湖南等地倡導變法,計劃在瀏陽設立算學格致館,推廣新學時,譚繼洵斷然拒絕說道:“守老氏之寶,不欲爲天下先。”

二,認爲譚嗣同變法太草率了

譚繼洵是如何看待譚嗣同變法的?他爲何會反對? 第2張

在變法前夕,他與譚嗣同有過一次談話,認爲維新變法太草率行之,中國之變革應該順勢而爲,不應逆勢而動。以他在官場的經驗,認爲光緒帝太年輕,無從政經驗,慈禧太后並沒有完全放權於他,還有滿清貴族並不支持光緒政見。譚嗣同認爲自己的父親膽小守舊之人,不可再同語。

譚嗣同與父親譚繼洵是兩個時代的人,假如譚嗣同到父親這年齡,也許會贊同父親的觀點。譚繼洵與兒子譚嗣同政見不合,並不支持兒子的草率變法行動。他深知慈禧是一個狠毒之人,他明白變法失敗等待他們的將會是什麼。

當聽說兒子譚嗣同開始維新變法失敗時,譚繼洵情緒低落,並沒有立馬開展營救自己兒子任何工作,而是想辦法與兒子進行切割,害怕連累。因爲他太瞭解清末的官場了。

看樣譚繼洵是反對譚嗣同變法的。

當譚嗣同被殺時,爲何譚繼洵見死不救?

一,兒子犯重罪無法營救。

譚嗣同所做犯之罪這在清朝屬於謀逆大罪,這樣的罪豈能憑着簡簡單單的關係能擺平的。慈禧太后連光緒帝都能幽禁,何況其他人。譚繼洵此時考慮的不是怎麼營救兒子,而是整個譚氏家族的命運,因爲謀逆大罪是有連帶的,有可能整個譚氏家族都受牽連。別說營救自己的兒子,爲了自己家族命運的安穩,他連任何聲音都不敢發出,只希望掌權者別殃及池魚就算開恩了。

二,自己有權力有限。

譚繼洵是如何看待譚嗣同變法的?他爲何會反對? 第3張

湖廣總督在今天看來是很大的官了,封疆大吏。其實有很多時候,這些只有官名罷了,關鍵要看官員掌握多少實權。從譚繼洵行事風格來看,他並不一個權利慾望多大的人,他在湖廣總督只任職兩年,這當中都是當時的晚清重臣張之洞在把持政務,也就是譚繼洵只掛了虛名,並沒有實權。

沒有實權的人,在官場說話很輕的。譚繼洵的權力有限,對於開展營救工作可以說有心無力。連當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楊銳,張之洞的得意門生,張之洞親自去到慈禧那裏求情,依然被慈禧毫不留情地問斬了。當時譚繼洵自己當然明白自己在慈禧跟前說話什麼份量,求情反而起更大的反作用。所以,譚繼洵放棄爲兒子譚嗣同求情工作。

當然,譚嗣同是自己的親生骨肉,當兒子唱着“有心殺賊,無力迴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義無反顧地踏上刑場後,譚繼洵爲兒子寫了一首輓聯:“謠風遍萬國九洲,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由此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悲痛,企望兒子在百年之後昭雪平冤。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