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898年(農曆戊戌年)以康有爲爲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下面由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1898年9月21日,一直在頤和園頤養天年的慈禧太后,終於忍無可忍,突然返回紫禁城並圈禁了光緒皇帝。

9月25日,在榮祿的嘴裏得知,維新派竟然慫恿袁世凱要圍園殺後,慈禧太后氣得頭髮都豎起來了。一聲令下,以譚嗣同爲首的戊戌六君子先後被抓,甚至連審問都沒審,三天後就拉到了菜市口砍了。

就這樣,譚嗣同的死也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疑問,一方面他明明可以跟梁啓超和康有爲一樣逃走,爲什麼不逃?另一方面,他明明有一個曾任湖廣總督,現任湖廣巡撫的老爹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下譚嗣同,他爲什麼成了戊戌變法失敗後的“頭號罪犯”?

譚嗣同其實是一個很擰巴的人,我找不到更好的詞來形容他,因爲他的身上總是充滿着迷之矛盾。

他本身是出生於一個很傳統的官宦之家,他父親得益於科舉制度,才步入官場,他卻異常排斥科舉;他本身是一個非常激進,且亢奮又憤青的人,但是又專注於學禪,成爲佛學彗星;他著有《仁學》一書,卻雜糅科學與宗教,夾雜唯物與唯心,整部著作都是分裂的矛盾體;他宣傳資本主義,提到“愈儉則愈陋”,但同時他又怕別人閒話,提倡妻子節儉……

譚嗣同其實挺倒黴的,他之前在湖南的時務學堂教書,跟梁啓超一起培養了大批維新人員。直到1898年8月底纔在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舉薦下,被光緒帝召進了京城。

9月5日纔跟林旭、劉光第、楊銳等一起被光緒帝任命爲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到譚嗣同被捕入獄,不過任職了短短20天。

可以說,整個維新派裏面,譚嗣同是最激進的,同時也是相當擰巴的。在這種擰巴的狀態下,戊戌變法以慈禧太后圈禁了光緒帝宣告失敗,此時距離譚嗣同被捕還有四天時間,足夠他逃跑了,他爲什麼沒逃呢?

按照譚嗣同臨刑前自己的說法是這樣的: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有之,請自嗣同始。”

二、

實際上譚嗣同這種理由是站不住腳的!

各國變法是成功了以後,再回過頭來看整個過程,是有流血的。而不是,因爲有人流血了,那麼變法就一定能成功,譚嗣同是學佛學的,因果關係總得搞明白。

不然的話就變成了,一場戰役還在打呢,來一句,當年劉邦不是也總是打敗仗嗎?我們這次不能贏啊,必須跟劉邦的彭城之戰一樣戰敗,才能迎來下次的垓下之戰。

那麼譚嗣同究竟爲什麼不肯逃跑呢?

第一,譚嗣同之所以不跑,其實很大的原因來自於光緒帝:

在光緒帝尚未被圈禁之前,譚嗣同就已經在聯絡袁世凱商議“圍園殺後”的計劃了。可以說,光緒帝被圈禁乃至慈禧太后突然大怒要剿殺維新派,跟譚嗣同錯誤估計形勢關係很大。

禍因他而起,骨子裏又有忠君思想的他,自然不能一走了之。當時擔任他的保鏢兼侍衛工作的人是大刀王五,楊角風老家滄州人,譚嗣同就策劃過大刀王五去救光緒帝。

情況變得異常嚴峻時,他還對王五講:

“皇帝尚在囹圄,作爲臣子的豈能一逃了之,如此有違天道,決計不可!”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第2張

後來譚嗣同被捕後,大刀王五還曾設法營救,買通獄卒,聯絡武林人士,但這個祕密營救計劃被譚嗣同堅決拒絕了。

三、

第二、譚嗣同不肯逃走,也是爲了盡孝:

中國古代有個罪名,叫株連九族,只有犯了“謀反”、“大逆”、“弒君”都屬於這種罪行。而譚嗣同可是策劃刺殺慈禧太后的人,以上三個罪名都佔全了,這是大罪,株不株連九族全看慈禧太后的意思。

當時的譚嗣同父親譚繼洵年歲已高,馬上就要告老還鄉的人了。如果因爲自己被牽連,甚至全家性命不保,這對譚嗣同以純孝爲標榜的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他不跑,一人擔罪一人承擔,他甚至模仿自己父親的筆跡僞造了一封書信,說明自己已經跟父親斷絕了父子關係。他以爲這樣做,或許能讓慈禧太后網開一面,不再追究其他人的責任,這是他不肯逃走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現實已經無法支撐他逃跑:

譚嗣同從小身體就不好,在七歲的時候,因爲他大哥結婚,母親返回家鄉一年時間,在北京臨走時對譚嗣同訓誡“戒令毋思念”。

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講,確實很難過:

“拜送車前,目淚盈眶,強抑不令出。”

這一年間因爲思念母親,譚嗣同生了幾次大病,形容消瘦,但仍然咬着牙不承認自己思念母親。

後來十二歲的時候因爲瘟疫,導致姐姐和母親相繼去世,自己也被丟在荒郊野嶺自生自滅。等於在鬼門關待了三天,算是撿回了一條命,所以,他是字“復生”,從此之後身體就一直很虛弱。

四、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第3張

所以,等到戊戌變法失敗之後,譚嗣同也是心力交瘁,身體透支的厲害,已經無法承受逃跑的奔波。

說到底,對於譚嗣同這種偏執型人格的人,執拗得很,寧可被殺,也不願苟且偷生,爲了自己的理想,變法不成功,寧可死。

所以,譚嗣同纔會臨刑前作詩:

“我(吾)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梁啓超和康有爲可以逃走,四海爲家,可是我譚嗣同,無路可逃啊,嗚呼哀哉。

那麼,譚嗣同被抓的這幾天,作爲其父親的湖廣巡撫譚繼洵,爲什麼不設法營救呢?

首先,譚嗣同被抓到被殺,只有短短几天時間,就算是譚繼洵有心想救,這麼短的時間內也根本找不到合適的途徑。

而且慈禧太后是鐵了心要殺譚嗣同,就算放過了其他幾個人,也絕不會放過他,因爲他是策劃刺殺慈禧太后的主謀,沒得救。

再次,譚繼洵不過是個湖廣巡撫,根本沒那麼大的權力,也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他在省裏或許能夠得上話,但在朝廷高層,根本沒他說話的份。

而且他這個人很容易妥協,在湖廣的時候,他就被張之洞壓制,做了兩年湖廣總督,實力有限,又讓給了張之洞。當巡撫的時候,更是跟張之洞的政見不是很合,最終也是向張之洞妥協。

五、

其實,營救戊戌六君子,譚繼洵也不是沒想過辦法營救,但即使張之洞出面也沒能救下一個:

作爲張之洞的下屬,譚繼洵自然是通過張之洞向朝廷表明救人的意見,實際上張之洞也確實跟慈禧太后求情了。

張之洞是慈禧太后的寵臣,他是替自己的得意門生,也就是戊戌六君子的楊銳求情。但即使是他求情,慈禧太后也沒有同意,硬是把楊銳也給砍了。

譚嗣同的“罪過”可比楊銳大多了,靠山又沒楊銳硬,連楊銳都救不下來,更何況譚嗣同了。

所以,譚繼洵應該也努力營救過,但是根本插不上話,也就沒辦法談救人了。

當然,更可能的情況是,大勢已去,譚繼洵知道根本救不下來,也就沒有營救:

這裏面也有幾層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後譚嗣同是什麼下次?譚繼洵爲什麼不予施救? 第4張

首先就是站隊問題,此時的譚繼洵必然得爲譚家着想,躲還躲不及呢,更不會湊上去求情,從而被株連。要知道譚繼洵的起家,主要是靠左宗棠,左宗棠纔是他的靠山,現在靠山都沒了,自己如果再被株連,誰來保譚家?

其次,譚繼洵是官場老油子了,慈禧是什麼樣的人,他比誰都清楚,這種罪名,根本就救不了。比如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可是榮祿的心腹,連慈禧太后最倚重的榮祿都閉口不說話,他更不敢開口了。

最後,譚繼洵最該做的是如何明哲保身,自己已經是泥菩薩過河了,哪裏還有能力去救兒子?

六、

有人講,譚繼洵不救自己兒子譚嗣同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倆人政見不合?

這就有點惡意揣摩人心了,雖說譚繼洵是頑固派,講究“三綱五常”,甚至跟洋務派的張之洞都政見不合:

“是時張之洞負盛名,司道鹹屏息以伺。寶箴初綰鄂藩,遇事不合,獨與爭無私撓,之洞雖不懌,無如何也。久之,兩人深相結,凡條上新政皆聯銜,而鄂撫譚繼洵反不與。”

自己的頂頭上司尚且如此,跟自己這麼激進的兒子譚嗣同,當然政見不合了。

但是,不要忽略了父子的感情,這是已經寫進了DNA裏面的感情,根本就扯不斷的。政見可以不合,但親情是割不斷的,譚繼洵在旁人面前,或許表現出“這個逆子,該殺”,但在人後必然是暗自流淚。

在譚嗣同被殺之後,譚繼洵更是寫了一副輓聯,算是寄託了對兒子的哀思,也打破了父子不合的謠言:

“謠風遍萬國九州,無非是罵;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而譚嗣同的死更是悽慘無比,懷恨在心的慈禧太后竟然寄出了“大將軍刀”,所謂的“大將軍刀”就是鈍刀。與其說譚嗣同是被砍了頭,不如說他是被鋸了頭,硬是鋸了二十多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