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于謙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于謙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英宗朱祁鎮,被軟禁在南宮已經七年之久,七年太上皇生活,沒能降低他內心中的憤怒,有朝一日復辟帝位,是他每一天最盼望的事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復辟的帝王,在歷史上也爲數不多,因爲這樣的事情成功率實在太低,但是總有一些人運氣就是那麼好,可以心想事成,朱祁鎮就是這樣的人。

明朝景泰八年,正月十六的晚上,節日剛剛結束的皇宮,還有一絲喜悅掛在在宮女和太監的嘴角,對於下人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懷念的夜晚,而對於朱祁鎮來說,這天晚上卻充滿肅殺之意。

這天夜晚,當一隊兵士來到南宮時,朱祁鎮內心的喜悅難以抑制,他知道這些人是幫助他復辟的人,朱祁鎮望向來者,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 左都御史楊善,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太監曹吉祥等人都在其列。

于謙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股復辟的力量,他們趁着明代宗朱祁鈺病重之時,“迎帝(明英宗)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隨着復辟的成功,這幾人成爲朱祁鎮的功臣,英宗給他們加官進爵,恩賞厚祿,甚至於言聽計從。

正所謂“幾家歡喜幾家愁”,他們開心了,自然就有人要倒黴,在這些倒黴的人當中,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首當其衝,不僅將他們二人下入大獄,沒過幾天,就急不可耐的將二人處死了。

明朝的名臣于謙,曾經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被草草處死?

于謙之死,筆者認爲最大的原因是他具備對大明朝的忠誠。

古代的忠臣很多,像于謙這種忠於明朝社稷的人卻不多,在他的眼中,評斷一件事情的標準,從來都不摻雜個人利弊得失,而是從是否利於大明朝的江山出發。

于謙一生中,做出最大的一個決定,便是北京保衛戰以及擁立景泰帝登基。

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率領的明軍在土木堡慘敗,明英宗被瓦剌首領也先俘虜。大明朝遭此劇變,頓時人心不穩,京城的一些富豪、大官已經有人開始南逃。

土木堡之變,已經從精神層面開始動搖大明朝的國本,徐有貞在此時卻提出南遷國都,遭到于謙的堅決反對,于謙認爲,國都遷移,大事將去,必須死守!

適時,皇太后命郕王朱祁鈺監國,于謙臨危受命任兵部尚書,爲了避免也先挾英宗而制明廷的奸計達成,于謙力挺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明英宗爲太上皇,穩定人心,死守京都,寸土不讓。

也先惱羞成怒,率大軍進攻明朝京師,遭到于謙率領的明朝軍隊頑強抵抗,最終在土城慘敗,無奈退回塞外,大明朝轉危爲安。

于謙在明朝危亡之際,做出的每一個決定,都是從大明朝的利弊出發,全然沒有想到,他如此強硬的態度,固然使大明朝得以延續,卻將主張南遷都城的徐有貞等人得罪徹底,最重要的是,在於謙得勢的時候,依然沒有爲自己未來考慮,更沒有靠得勢的時機剷除對他懷恨在心的徐有貞等人。

也先以英宗威脅明廷的計謀落空,索性將英宗拋給明廷,讓明朝自己來消化這個燙手的“山芋”。已是太上皇的明英宗狼狽歸來,被軟禁在南宮之中,這樣羞辱的日子一過便是7年,英宗最恨的人不是也先,而是立主決戰,不顧他死活的于謙。

于謙擁立郕王朱祁鈺爲帝,在大明朝危在旦夕之際,自然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是英宗的迴歸,朱祁鈺對他的軟禁,英宗個人情感上對於謙的恨,都爲于謙日後的死埋下伏筆。

于謙不是不懂這些人際關係,只是他是一個忠於明朝社稷的人,他不顧個人得失,也不忠於哪一任帝王,他不屑於去諂媚求生,這是一種無懼死亡的大忠。

于謙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第2張

當徐有貞等人帶兵入南宮迎英宗復辟的時候,于謙這位兵部尚書就真的毫不知情嗎?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任職兵部尚書多年,耳目多少暫且不提,當時朱祁鈺未亡,他手中的兵馬足以阻止他們復辟。

于謙爲何不爲自己的命運做最後的拼爭?因爲他不想看到景帝和英宗兩方勢力進行無益的消耗,這樣的做法不利於大明江山的穩固,也正是因爲于謙對明王朝的忠誠,最終將自己陷入死局。

于謙從北京守衛戰開始,就已經開始樹敵,只不過那些個小人將對他的恨和嫉妒,深深藏在心裏,等時機一到,便將於謙置於死地。

諸如徐有貞等主張南遷的大臣們,遭到于謙的斥責之後,內心對於謙已經十分不滿,只是迫於形勢,沒有發作。

除了徐有貞以外,包括石亨在內,也都對於謙不滿,只不過石亨也善於委曲求全,迎合于謙保存實力,並不將內心的怨恨體現出來。

中貴曹吉祥對於謙也常懷不滿,只因于謙“氣陵之”,便得罪了這位小人。諸如此類,于謙樹敵甚廣,朝堂之中,明裏暗裏不滿於謙的人很多,而這些人,正是日後迎英宗,殺于謙的主要成員。

“謙性故剛,……視諸選要大臣,勳舊貴戚, 意頗輕之,憤者益衆。”

于謙的爲官之道,“國法昭昭不爾私” ,遇到犯國法的人,于謙一定不會放過,讓于謙評判一個人,也絕對不會加入自己的私心,而是據實評斷,並不偏頗。

景帝在時,深知于謙此種個性,於是每次任用人選,總會偷偷與于謙會面,問問于謙對此人的看法,于謙每次都會據實上報,使景帝瞭解真相。

“用一人,必密訪謙。謙 具 實對,無所隱,不避嫌怨”

景帝此舉,自然是對國家的人事任免極爲有利,但是此舉卻將於謙置於“水深火熱”當中,因爲每次有人沒能被皇帝任用,便都知曉是于謙在背後說了不好的話,雖然是直言,更是實言,卻還是難免惹來諸多人的怨恨。

于謙對明朝有“續命”之功,爲何會成爲“奪門之變”的犧牲品? 第3張

明朝由朱元璋開創,這位草根皇帝對皇權極爲看重,不允許有任何的潛在威脅存在,包括剷除有威脅的功臣,撤除宰相制在內的集權手段,朱元璋使用很多,將明朝打造成一個皇權至上的集權王朝。

在明朝,諸如嚴嵩這樣的二十年的首輔,他的死也僅僅是嘉靖的一句話而已,所以,于謙這樣的兵部尚書,皇帝想讓他死,他也只能認命而已。

“京官每旦入朝,必與妻子訣。及暮無事,則相慶,以爲又活一日。”

明朝爲官,絕對是高危職業,哪天死哪天活,都是皇帝說了算。

英宗上位,自然將7年的軟禁之苦,全部都要發泄在於謙身上,于謙這位立主擁立景帝之人,英宗自然不會放過他,至於史料中英宗殺于謙後悔的記載,筆者以爲實不可信,他若不想殺,徐有貞等人則殺不得,他既然殺于謙泄憤,自然不會後悔。

至於史書中的後悔,很可能是英宗爲了安撫不滿於謙被殺的人,因爲他真的後悔,于謙被平反就不會等到憲宗時期了。

于謙對明朝而言,是“以定社稷功”的絕對大功臣,但是也因此“爲舉朝所嫉”,于謙不僅樹敵太多,而且得罪了最高皇權的英宗,成爲一個明王朝孤立的功臣,導致雖然有功於社稷,卻只能爲英宗復辟犧牲的困頓局面。

于謙之死,是英宗泄憤對象,是復辟後給世人的一個交代,是朝堂之上的小人得志,也是忠於社稷而亡於君的悲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