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爲何停止後大明財政反而捉襟見肘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爲何停止後大明財政反而捉襟見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下西洋”這一壯舉的背後,有很多人猜測是朱棣爲了尋找在南京失蹤的建文帝,才命令鄭和出海的。但史料中隱晦地指出,建文帝后來被人找到了,朱棣看其安心出家與世無爭,便擡手放過了。

那麼既然如此,爲何鄭和的出海活動一連七次,一直歷經三朝才結束呢?反過來說既然是壯舉,那麼後來又爲何沒有繼續呢?

朱棣在奪取政權之後,一直心虛自己的皇位來路不正,所以他在國內搞得的一系列政績工程。讓鄭和組織船隊出海訪問各國,應該還包括向別國宣揚天朝天威,“示中國富強”的因素。

明朝永樂三年,兩百餘艘艦船和兩萬多名官兵在鄭和的帶領下,組成的龐大船隊從劉家港出發,向未知海域進軍。艦隊後來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地區,比西方的航海運動要早上近一百年。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爲何停止後大明財政反而捉襟見肘

網絡配圖

之所以選擇鄭和出使,是因爲他出身於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當時蒙古帝國橫跨亞歐大陸,選擇這樣的人出使可以更好的與外國進行溝通。同時基於他太監的身份,便於爲皇室蒐集奇珍異寶。

也正是因爲鄭和的太監身份,很多人一口咬定鄭和的出海行動只便宜了皇室,沒有惠及民生。首先建造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需要耗費數不清的人力物力,在航行中還要產生極高的費用,所以成本是個天文數字。

其次鄭和每次下西洋都要攜帶大量物資用於外交,然而帶回來的卻全是奇珍異寶這種供上流社會玩耍的奢侈品,所以回報不成正比。

最後,下西洋產生了極大的社會影響,永樂年間貨幣貶值近30%,造船地區的手工匠戶大量逃亡,南京區域的船工匠戶甚至銳減了四分之三以上,所以影響了社會生計。

於是在鄭和五下西洋之後,朝中漸漸出現了反對的聲音,經過十幾年的口水戰,這項彪悍史冊的行動終於被皇帝嚴令禁止。

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在明朝嚴禁海防的法令下,那些大臣們一邊反對鄭和率艦隊出海,一邊又對猖獗的海上走私視而不見。如此一正一反的兩種評判標準預示着事件的背後一定隱藏着無數貓膩。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明朝的武將千千萬,但能成爲民族英雄的,首屈一指便是戚繼光。他的成名正是明朝倭寇在華活動猖獗達到頂點的時候,當時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都遭受嚴重的影響,甚至有夥迷路的小日本直接幹到了南京。

嘉靖年間(距永樂朝有140餘年)的明朝海軍力量幾乎沒有,只能用漁船充數,“兵非素練,船非專業”看到敵船望風逃竄。這正是明軍海防衰弱造成的。

而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倭寇累計侵犯中國50餘次。但抵禦行動大多依靠海戰,倭寇經常被成百上千地殲滅。戰績最多的一次殲敵七千餘人,擊毀繳獲船隻上百艘。

以至於日本在此後的幾十年中堅持與明朝修好,甚至將侵華倭寇送到中國任憑處置,有些人被明政府退回,日本使者乾脆親自動手將本國犯人處死在中國,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可以說這正是海軍強大所展現出的震懾力,而效果也非常明顯,到了宣德、正統、景泰、天順四朝,倭寇活動基本絕跡。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爲何停止後大明財政反而捉襟見肘 第2張

網絡配圖

再說耗費金錢的國家項目,修長城、營建北京、修建武當山、疏通大運河、北征蒙古、南討雲南、編纂永樂大典、鑄造永樂大鐘等活動,擇出其中一兩樣放在任何朝代,都有可能將國家壓垮。而這麼多耗費巨金的項目集中放在永樂朝進行,卻沒有出現財政困難,這豈不很奇怪。

終究其原因,正是鄭和的出海開創了國際貿易,爲中國創收。比如胡椒等進口作物,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之後,國內的價格暴跌了200%;中國本土所缺乏的黃金通過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市得到了大量的補充,提振了國內通行的寶鈔貨幣……

鄭和出海攜帶的中國商品開拓了外國市場,激增了海外客戶,從而使中國民間的手工業發展迅速。比如當時的佛山便從“孤村鑄鐵”成爲商品運轉中心。一些需要從國外進口的日常用品,由奢飾品價格降爲了日用品價格。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在下西洋最爲頻繁的永樂朝,史書另一部分的記載爲“百姓充實,府藏衍溢”。而停止了下西洋之後,國家的財政反倒是捉襟見肘,處處爲難。

那麼同樣一件事爲什麼會出現不同的記載與解釋呢?這其中包含着巨大的陰謀!

明朝立國不久便禁止民間出海,實行官方壟斷。此舉導致在宋、元兩朝收益頗爲豐厚的海關關稅不再徵收。可是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民間膽大之人紛紛投入到走私的行列中。這樣原本歸國家所有的貿易利潤,就流入到個人錢包。

這樣暴利又危及生命的活動自然需要保護傘,於是朝廷大員在暴利的誘惑下紛紛挺身而出。有些成爲走私團隊的聲援人;而諸如嘉靖朝的徐階,這位內閣首輔甚至指揮家人直接參與海上走私。

鄭和下西洋勞民傷財?爲何停止後大明財政反而捉襟見肘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時沿海邊防面對有朝中重臣作爲保護傘的走私隊伍,已經到達了“守臣不敢問,戍哨不能阻,一向矇蔽公法,相沿數十百年”這種聳人聽聞的地步。

在如此利益勾結之下,皇帝三令五申要求的海禁,面對的只是文官們的陰奉陽違。鄭和下西洋正是保護官方獨佔的海上對外貿易不受其他勢力的阻撓。

出海行動被禁止之後,倭寇活動、海上走私逐漸氾濫,也曾有朱紈等少數人要求通過強硬的海禁措施來穩固邊防海岸。而這觸犯到沿海貿易集團的利益,這些利益集團背後的保護傘指使朝中大量官員對朱紈等人進行彈劾攻擊,導致朱紈不得不服毒自殺,從此“中外搖手不敢言海禁”。

從此,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就在一連串利益勾連的較量中消亡了。而結果顯而易見,隨着清朝延續明朝的政策,嚴酷的海禁措施導致中國逐漸與世界脫軌,逐步淪入百年的屈辱史之中。本文爲本站原創,未經本站官方允許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