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爲何最後被叫停了?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爲何最後被叫停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被迫停止,很多歷史專家學者的解釋是其耗費國力太大,得不償失。這個傳統接也是被普遍人接受,幾乎是成了定論,那鄭和下西洋被停止的真相真的是如此嗎?

當初鄭和下西洋所進行的官營海外貿易使明王朝獲得高額利潤,以胡椒爲例: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爲何最後被叫停了?

網絡配圖

    將原產地價格、明前期鈔、銀的比價和胡椒在中國的官方價格及其與輸入蘇木折賞、折俸用途製成表格,洪武年間,明廷對海外各國朝貢附進貨物胡椒一項的給價,是原產地的20倍……永樂五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在中國的市價是原產地的10倍。……更有甚者,宣德九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後……每斤胡椒100貫的摺合比價大量折俸。……統治者獲得了令人咋舌的高額利潤。

從後來的許多考證來看,鄭和下西洋不是消耗朝廷財力,而是爲朝廷賺取巨大利益,從海外獲取了大量未名之寶,所到的國家,都向明朝納款朝貢,都是數以萬計的。因此可以說鄭和下西洋並未使明朝國庫空虛,而根據記載,情況是這樣的,“百姓充實,府藏衍溢”。反而停止下西洋之後,明朝的國庫出現捉襟見肘,嚴從簡說:“又自永樂改元,遣使四出,招諭海番,貢獻畢至。奇貨重寶,前代所希,充溢庫市。貧民承令博買,或多致富,而國用亦羨矣裕。”

到了永樂年間下西洋,不僅國庫充實,且貧窮百姓按照命令轉賣貨物,讓許多百姓致富。可以用一個鮮明的事實做對比,永樂時營建北京、北征蒙古、南討安南並未造成國家財政困難,而宣德五年,國家無大費,每年的財政卻只剛夠使用。此後兩個月,明宣宗就令鄭和重啓下西洋。因此下西洋造成國家財政困難之說經不起推敲。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爲何最後被叫停了? 第2張

網絡配圖

   鄭和下西洋近三十年的遠航不僅將中國商品遠銷海外,開拓了海外市場,而且也擴大了海外商品在中國的銷售市場,刺激了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在海外各國“必資華物”而“慕貢猶農望歲”,而中國則“夷百貨皆中國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國必欲得之”。

下西洋也同時刺激了國內民間手工業的迅速發展。下西洋船隊攜往海外數量驚人的物品中採自民間的比例加大,對民間手工業的興起有着重要意義。而大量國內手工業產品的銷往海外,又不可能不刺激國內商品經濟的發展及市場的繁榮。

明代廣東著名的冶鐵中心佛山,明初那裏只是“孤村鑄鐵”,永樂以後得到長足發展。“番舶始集,諸貨寶南北巨輸,此佛山爲樞紐,商務益盛”……宣德四年爐戶已“多建鑄造爐房”,火光沖天。

 

鄭和七下西洋之後爲何最後被叫停了? 第3張

網絡配圖

    那爲什麼最後卻在一片反對聲中不得不終止呢?這就牽涉到明代文官集團的性質—通過科舉制度選拔出來的文官集團,代表的恰恰是部分商人資本家集團的利益。

結語:你認爲最後鄭和下西洋最後被迫停止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