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乾隆南巡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乾隆皇帝將“西師”、“南巡”兩件大事作爲他一生的最大功績,“西師”是指平定準噶爾和南疆回部,“南巡”是指他六次巡幸江南。客觀地說“西師”確實是乾隆的一大亮點,但南巡就有點名不副實了。別說是江南的百姓,就是當時的不少官員也認爲是弊政。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乾隆皇帝從乾隆六年(1741)起,就開始到處巡幸了,每到一地,地方官自然奉命唯謹,供應迎送,龍舟華燈,一路不絕。這正好給了各級官吏一個上下其手的好機會,藉此向民間勒索,如果勒索不遂,即給以違礙接駕的罪名。

乾隆帝到避暑山莊時,曾對內大臣博爾奔察說:“此地氣候極清淑,大勝京師,洵無愧避暑山莊也。”奔察卻回答說:“陛下就宮內言之耳,若外間城市狹隘,房屋低小,人民皆蝸處其中,兼之戶竈銜接,炎熱實甚,故民間有諺曰:皇帝真避暑,百姓仍是熱河也。”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第2張

乾隆帝爲此大怒,但因爲博爾奔察是滿人和武臣,所以沒有加罪。後來乾隆南巡到了蘇州,見靈巖梅樹合抱極爲歎賞,又是這個博爾奔察侍衛在旁,他拔出佩刀,準備砍了這顆梅樹。乾隆帝驚問爲何如此。奔察回道:“怪其不生於圓明園,而使上有跋涉江湖之險也。”意思是說,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爲了看這顆梅樹,可謂勞民傷財。

第二次南巡時,退休回籍的無錫官員顧棟高在接駕時得到乾隆的召見,他說:“汝年衰,是以準回籍頤養。將來朕巡幸江南,尚可見汝。”顧棟高立即回答說:“皇上還要南巡嗎?”意思是要皇上愛惜民力,不要在南巡了,結果乾隆大怒,奪了他的官銜和俸祿。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第3張

還有尹會一出任江蘇學政時,寫了一道奏疏說:“上兩次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帝馬上嚴詞訓斥說:“汝謂民間疾苦,試指出何人疾苦?怨聲載道,試指出何人怨言?”這叫臣子怎麼回答呢?結果尹會一因此而充軍。杭世駿在論時事時也說:“巡幸所至,有司一意奉承,其流弊及於百姓。”他因說了這句話,差一點人頭落地,最終罷官回籍。

從上面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當時不少官員是反對乾隆南巡的,更不要說是民間了。雖然南巡期間,乾隆帝也曾下諭禁止地方官鋪張,但這只不過是形式而已。有些官場老油子,很懂得其中的奧妙:皇帝的諭旨,哪些是應當認真遵行的,哪些是做做樣子裝點門面,認真不得的。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第4張

乾隆十四年(1749)十月,乾隆帝打算南巡,兩江總督黃廷桂,以江南紳士共望臨幸上奏,深得乾隆歡心。他供應非常周到,但因其性情剛燥,使得兩江三省的官吏叫苦不迭,很多人因爲辦事不力遭受處罰,弄得人人自危。

江西撫州衛千總盧魯生,以及南昌守備劉時達,因爲接駕事繁差累,便想諫阻乾隆南巡。於是兩人編造奏告,寫成南巡“五不解、十大過”等名目,又藉着素有大膽敢言的、時任吏部尚書的孫嘉淦之名上疏諫阻南巡。這就是乾隆朝著名的“僞奏稿案”。這份奏疏長達萬言,指斥乾隆帝南巡的種種弊端,在各省很快就流傳開來。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第5張

乾隆十六年(1751)八月,雲貴總督碩色發覺僞奏稿,即下令各地密訪嚴拿。在查辦過程中,因株連而受刑的人員頗多。此案後來被乾隆帝無盡放大,文武官吏牽連獲罪者達上千人,蔓延至七八個省。獲罪的原因,有的是查辦不力,有的是羅織附會。主犯盧魯生被凌遲處死,劉時達斬監候。

僞奏稿中的具體內容,如五不解、十大過等均爲公佈,上諭只是說“誹謗”。盧、劉二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罪,說得都是事實,要說有罪就是不該假託孫嘉淦之名,但不至於非殺不可。

乾隆南巡勞民傷財,大臣試圖勸阻卻都沒有好下場! 第6張

這以後,乾隆帝還是繼續南巡,照樣禍害百姓。但敢說真話的大臣已經不多了,唯有尹壯圖上了一道奏摺,說地方督撫辦差,勒索屬吏,遂致虧空。結果被乾隆戲耍了一番,落得名譽掃地的下場。此後,再也沒有人爲南巡進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