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帝釋天本爲印度教神明,其形像進入佛教後發生什麼變化?

帝釋天本爲印度教神明,其形像進入佛教後發生什麼變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帝釋天(梵文:Śakro devānām indrah),又稱天帝釋,全名爲釋提桓因陀羅,簡稱因陀羅,意譯爲能天帝。居於三十三天,本爲印度教神明,司職雷電與戰鬥,後進入佛教爲護法神。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帝釋天本爲印度教神明,其形像進入佛教後發生什麼變化?

在梵文中,釋迦(Śakra)意爲”能夠、有能力”;提婆(deva)意爲“天人,神明”;因陀羅(Indra)意爲“王者、征服者、最勝者”。其全名釋提桓因陀羅(Śakro devānām indrah)合意即爲“能夠爲天界諸神的主宰者“,即“能天帝”或“釋天帝”,亦稱因陀羅、憍屍迦、娑婆婆、千眼等。梵文漢譯時爲了符合漢語語序就將原語序反轉,譯作“帝釋天”。

據諸經論所載,帝釋天原爲摩伽陀國之婆羅門,由於修佈施等福德,遂生忉利天。此類記載系印度自吠陀以來,至佛教時代,將其因陀羅之神格具象化而成者。

佛經上說,釋尊下生時,他化現七寶金階,讓釋尊從忉利天一級一級地下來。下來時,帝釋天在釋尊的左前方,手執寶蓋,和右前方的大梵天,一起侍候着釋尊,爲釋尊引路。釋尊成道後佛教產生,因陀羅成爲釋尊之守護神,稱爲帝釋天。佛陀升於忉利天爲母說法時,帝釋天手持寶蓋,任佛陀之侍從。

帝釋天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吠陀”時代,他是手持金剛杵、騎着白象、投擲雷電的戰爭之神。佛教傳入中國後,有的寺廟作少年帝王像,男人女相;有的作青年女後像並附有侍女三人。

迦葉佛入滅後,有一個女人發善心爲他修建寶塔,於是她四處募集,召集了三十二個人幫忙。她們日積月累,終於用一生時間將寶塔修建完畢。後她壽終昇天,成了統管人間天上的帝釋天,另三十二名成爲其下的三十二天。

據《雜尼迦耶·天雜品》所說,帝釋的前生是個叫摩伽的婆羅門,他與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終後俱生於忉利天,以摩伽爲天主,即帝釋或帝釋天,其餘三十二人爲輔臣,即其他三十二天。

帝釋天入佛教後,其形像通常呈天人形,乘白象,右手執三鈷杵、左手置於胯上。其形象依《大日經疏》等說,頭戴寶冠,身披瓔珞,手持金剛杵,身騎六牙白象,住於須彌山,有諸天及衆眷屬圍繞。

帝釋天不斷七情六慾。據《譬喻經》說,阿修羅王之女容貌姝麗,帝釋天以重金聘求,並且揚言,如若不允,即訴諸武力。阿修羅王大怒,遂爆發大戰。經多次酣戰,互有勝負,最後講和,阿修羅王以女納於帝釋天,而帝釋天則以甘露作爲回報。

在中國寺廟裏,帝釋天多爲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在水陸畫中,帝釋天完全是一副中國后妃模樣。於密教胎藏界外金剛院中,另有神王形等各種造像。法海寺壁畫中帝釋天鳳衣鳳冠,雙手合十,象徵她既有帝王女後之尊,又有虔誠護法之心。三位侍女可能象徵在忉利天時的三位夫人[5]。侍女中一位給帝釋天打方頂幡蓋,以示莊嚴神威。另一侍女右手拈一牡丹花,左手託一牡丹花盆,以示豔麗富貴。最有趣味的是第三位侍女,雙手捧一山石盆景,這是忉利天之山顛,濃縮爲盆景。爲了表現帝釋天居於忉利天,採用這種象徵性手法,可見壁畫畫師對繪製內容的絕妙構思,女後、侍女,臉胖而俊,繼承了唐代女性風度。侍女情態自然,容顏姣好,玉指素臂,豐腴圓潤,服飾細膩,繪製技法真可謂巧奪天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