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在1364年前的今天,0649年7月10日(農曆五月廿六),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中國唐朝皇帝(626—649年在位),世民即位爲帝后,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成功轉型爲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自古皆貴中華,輕夷狄,朕獨愛之如——唐太宗

(作者:阿澈)隋朝末年,統治者的荒淫奢侈及連年對外戰爭導致國內民變、兵變紛至沓來,各地諸侯紛紛割據自立,隋末農民大起義從611年開始,到了617年隋朝滅亡已成定局,剩下的懸念是誰能在羣雄逐鹿中笑到最後,成爲新秩序的建立者了。617年,太原留守李淵在一個最恰當的時機和最合適地點揭旗而起,開始了創業的過程,他的兒子李世民是起兵的主要策劃者之一,這年,他才18歲。

李世民出身於關隴的世家大族。其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北周時期的八大柱國之一,父親李淵襲爵唐國公,隋煬帝時被封爲太原留守。李世民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像其它關隴貴族一樣,從小就嫺熟弓馬,通曉軍事。在李世民剛剛步入成年之時,似乎特意爲他準備的隋末亂世就給了他淋漓盡致發揮的舞臺。

在進軍長安的過程中,面對複雜的形勢,李淵等人曾產生過退縮的念頭,但在李世民堅決向前的鼓動下,終於於617年11月順利佔領長安。第二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李世民被封爲秦王。在此後的羣雄逐鹿中,唐朝面臨的最主要對手,包括薛仁皋、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都是由李世民親自率軍消滅的。李世民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軍事家之一,他最行之有效的戰法是,首先避免與敵方主力對撼,等到敵方出現疲憊和戒備心下降時,以己方優勢兵力迅速出擊,出其不意地擊潰敵方主力。在一系列戰役中,最有決定意義的是與王世充、竇建德的鄭夏聯盟的決戰,在戰鬥中李世民幾度陷入敵方優勢兵力的包圍中,但他出色的戰鬥能力加上些許運氣,使他每次都能化險爲夷。唐王室在621年就消滅了全國各主要割據勢力,到624年分散的反抗力量也剷除殆盡。在此過程中,李世民雖不是全局的統籌者,但他對統一的貢獻顯然要超過任何一個人。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但對於李世民來說,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頭,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殺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並逼父退位,這血腥的一幕成爲他輝煌的“貞觀之治”的開始。唐太宗李世民充分吸收了隋末的教訓,在多年戰亂民生凋敝的情況下,實行了輕徭薄賦、疏緩刑法的政策。完善並發展了隋朝和唐高祖時建立的制度,包括府兵制、均田制、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等,並頒行了《大唐律》。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他的帝王美德中最突出的一點是善於納諫,以魏徵爲首的大臣常常犯顏直諫,他都能以積極的態度面對。貞觀美政,留下了“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等經典的政壇佳話。

唐太宗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周圍羣星璀璨。凌煙閣24功臣文武兼備,是唐太宗對天下人才之感召力、凝聚力的寫照。貞觀之治成爲史學界毫無爭議的太平治世,達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程度,全國每年被判死刑的人數達到最低記錄,一個繁榮開明的遼闊帝國由此蒸蒸日上,開始了一個多世紀的強盛期。在當時的世界上,堪與唐帝國相比的,只有中東的阿拉伯帝國。

唐太宗在位期間,先後出兵打敗了北方的突厥和西面的吐谷渾、高昌國,既解除了外來威脅,又拓展了疆域。但他晚年發動的徵高句麗之戰,則被證明是勞民傷財的無效之舉。但唐太宗同“夷狄”的交往絕不僅僅只是依賴武力。他以廣闊的胸懷接納了衆多少數民族,曾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輕夷狄,朕獨愛之如一。”他曾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的松贊干布,將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並放心地任用少數民族人才,被西北各少數民族領袖共同尊爲“天可汗”。唐朝前期,對外交往四通八達,出現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絲綢之路再次承載了文明交流的重任,景教、伊斯蘭教、摩尼教大概在此時傳入中國,而中國的造紙術可能也在這一時期西傳。而受唐文化影響最大的是朝鮮和日本,日本的“大化改新”正是在“遣唐使”的影響下發生的。

唐太宗是一個身兼軍事家、政治家、詩人和書法家的全才,臨終前還寫下總結一生經驗的《帝範》十二篇。

評價李世民對歷史的影響,大致可以概括爲以下幾點:

首先,在隋末亂世中崛起的各路英豪多有不同程度的地方勢力的背景,而且其時中國統一未久,有可能再次陷入類似於南北朝的長期分裂混戰局面,但主要是由於李世民超羣的軍事才能,使唐室僅僅用四年的時間就奠定了統一的局面,減輕了內亂給中國文明帶來的破壞。

其次,他在隋朝的基礎上,完善並發展了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等制度。他以出色的能力和廣闊的胸懷,打造了大唐盛世的根基,而唐代的文明又通過日本、朝鮮的留學生,深刻影響了整個東亞。

還有一點也不可忽略。唐太宗被認爲是中國帝王中的楷模,他的言行通過《貞觀政要》等書籍詳細地流傳下來,成爲後世執政者的教科課,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正是由於後兩點,唐太宗李世民的影響要超過通常的開國之君,這也是他在本書中排名高於隋文帝、明太祖、漢高祖等人的原因。他在本排行榜中列第29位。

  1941年7月10日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

在72年前的今天,1941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十六),岡村寧次提出“三光”政策。

1941年7月10日,岡村寧次晉升爲大將,任華北方面軍司令,指揮日軍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進行“蠶食”和“掃蕩”,推行殘忍的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1944年春率部參加打通大陸交通線的作戰,8月任第6方面軍司令,率部攻佔桂林、柳州。

11月任日本侵華派遣軍總司令。

1945年日本投降後,率侵華日軍向中國政府投降,於9月9日在南京簽署投降書。1949年1月26日,國民黨政府軍事法庭在上海宣判日本侵華戰犯岡村寧次以及其餘260名日本侵華戰爭罪犯“無罪”,並擬於31日將他們“遣返日本”。國民黨政府的行爲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尊嚴。1月28日,中共要求國民政府重新逮捕日本侵華罪魁岡村寧次,國民黨方面加以拒絕。2月5日,毛澤東發表《關於和平條件必須包括懲辦日本戰犯和國民黨戰犯的聲明》,指出,“這兩類戰犯問題都得談判,這兩類戰犯都得懲辦”。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2張

岡村寧次“無罪”釋放後被中國國民黨政府委任爲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工作總聯絡部長,協助組織日軍和日僑遣返事宜。後被國民黨政府聘爲軍事顧問。1949年1月回國。1950年被臺灣當局聘爲“軍事實踐研究院”高級教官。1955年起任日本歸國軍人組織戰友聯盟副會長、鄉友會會長。死於東京。著有《岡村寧次回憶錄》。

  1914年7月10日中國反對英藏簽訂《西姆拉條約》

在99年前的今天,1914年7月10日(農曆閏五月十八),中國反對英藏簽訂《西姆拉條約》。

1914年7月2日,出席西姆拉會議的英國代表通告中國代表次日簽約。英代表重複以前威脅:如不簽約,中國將失去在西藏的一切權利。陳貽範奉命拒絕簽字。3日,英國代表只能與“西藏代表”自行簽訂《西姆拉條約》。該條約基本同於3月11日英國提出的“調停約稿”。陳貽範聲明:“凡英藏本日或他日所籤之約,或類似之文件,中國政府一概不能承認。”6日,中國政府又向英駐華公使朱爾典,並通過中國駐英公使劉玉麟向英國政府聲明:“中國政府不能擅讓領土,致不能同意簽押,並不能承認中國未經承諾之英藏所籤之約或類似之文牘。”

西姆拉會議結束後的7月10日,英國外相格雷在議會演說時,再次要求中國簽字,並威脅說:“只要中國不這樣做,……後果對中國來說一定是災難性的。”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3張

持門加倫,西藏四大加倫中最有權勢者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4張

日本天皇召開內閣會議時的情形

  1937年7月10日日軍參謀本部決定大規模對華用兵

在76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初三),日軍參謀本部決定大規模對華用兵。

1937年7月10日,日軍參謀本部提出用兵規模:(1)動員15個師團;(2)發動軍需動員準備量的半數;(3)作戰地區爲黃河以北,根據情況包括上海方面;(4)作戰期限爲半年;(5)戰費爲55億日元。11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以關東軍獨立混成第一、第十一旅團及朝鮮軍第十師團火速增援中國駐屯軍;同時從國內抽調3個師團和18個飛行中隊迅速派駐華北。當日,發表了《關於向華北增兵的政府聲明》。同時,日本任命教育總監部部長香用清司中將接替中國駐屯軍司令官田代皖一郎中將。至16日,日軍在華北兵力已達5個師團,10萬人。17日,東京召開五相會議再動員40萬日軍入華。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5張

列寧格勒會戰作戰圖

  1941年7月10日蘇德列寧格勒會戰打響

在72年前的今天,1941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十六),蘇德列寧格勒會戰打響。

列寧格勒會戰(1941年7月10日-1944年8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爲保衛列寧格勒並粉碎德軍集團在西北戰略方向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1941年7月10日,德軍在擊敗波羅的海沿岸蘇軍的抗擊後,前出到納爾瓦河、盧加河等地,向列寧格勒推進。遭蘇軍頑強抗擊後,被迫轉入防禦。8月,德軍調整部署後,沿莫斯科至列寧格勒的公路再次發起進攻。9月,切斷列寧格勒陸上聯繫,封鎖了該市。與此同時,芬蘭軍隊亦突破蘇軍防禦,前出到斯維裏河和舊國境線地區。1942年,蘇軍數次發起反攻,均未能打破德軍的封鎖。城市軍民忍受了巨大苦難。至1943年初,在拉多加湖以南,蘇軍打開一條走廊,才恢復列寧格勒陸上聯繫。隨後,蘇軍發起反攻,粉碎德、芬軍的圍困、封鎖,解放列寧格勒州等地,取得了會戰勝利。

會戰勝利爲大規模城市保衛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1943年7月10日 二戰西西里島登陸戰開始

在70年前的今天,1943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初九),二戰西西里島登陸戰開始。

1943年5月,在英國提議下,盟國在華盛頓決定,在非洲取得勝利之後,再接再厲,打垮意大利,並決定從西西里島登陸。其目的在於奪取該島後在意大利南部登陸,迫使意大利退出戰爭,從而對地中海進行全面控制,爲盟軍向東南歐和中歐進攻創造有利條件。

代號“愛斯基摩”行動的西西里登陸,需要非常周密的安排,因爲投入這場行動的有陸軍、海軍和空軍,有英軍,也有美軍。當時守衛在西西里島的意大利軍隊有6個集團軍23萬人,

德國軍隊4萬人。盟軍這次戰役共調遣了13個師、3個獨立旅和5個特種偵察登陸支隊。並投入280艘軍艦、320艘運輸艦、900艘大型登陸艇和1225艘小型登陸艇,投入各種飛機3680架。盟軍共分編成美國第7集團軍、英國第8集團軍和合編第15集團軍,由地中海戰場盟軍總司令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6張

這是盟軍士兵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的資料照片。

登陸計劃於1943年7月10日凌晨開始實施。在登陸之前,以400架運輸機和170架運輸滑翔機實施空降。接着3200艘大小軍艦和運輸船隻運載着16萬美、英、加的軍隊,在空軍掩護下從西西里島的東南角附近登陸。敵軍人數雖然以2∶1超過盟軍,但此時戰鬥力已經大大削弱,而且有半數是所謂“海防部隊”,也就是說是上了年紀的士兵。當英軍開始在錫拉庫薩以南登陸的時候,他們沒有認真抵抗,因此盟軍輕而易舉地佔領了許多灘頭陣地。到7月12日傍晚,盟軍又向縱深推進了50公里。在東海岸的盟軍由於遭到德國軍隊的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在中部和西部的美國軍隊沒有遇到抵抗,迅速向西北方向挺進。7月22日,美軍佔領了巴勒莫後,又繼續向東挺進,到7月底已經進抵尼科西亞地區。8月17日,盟軍完全佔領了西西里島,德國和意大利軍隊的殘部從墨西哥海峽撤向意大利南部。

在西西里戰役中,德國和意大利軍隊損失了16.5萬人,其中包括13.2萬俘虜,盟軍官兵傷亡和失蹤者共3.1萬人。盟軍在西西里島的勝利,爲他們在意大利本土登陸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加速了意大利的投降。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7張

第四野戰軍一部在鄂南山區追擊敵人

  1949年7月10日林彪指揮三路大軍渡江進擊兩湖地區

1949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十五),林彪指揮三路大軍渡江進擊兩湖地區。

1949年7月10日,林彪指揮第四野戰軍及第二野戰軍一部,在西起宜昌、沙市,東至贛江沿岸的數百里戰線上,發起了肅清國民黨中南殘部的強大攻勢。

大軍分三路進軍:西路大軍自鄂西宜昌、沙市地區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隨即向湖北省南部、湖南省西北部疾進,迂迴至長沙西北,29日解放湘西重鎮常德。東路大軍在江西省境內分向西、南兩路並進,西進部隊西渡贛江,沿浙贛鐵路南昌、萍鄉段向西南推進,迂迴至長沙東南,13日攻佔萍鄉。南下部隊沿贛江向南推進,肅清兩岸國民黨殘餘部隊,先後解放、泰和等地。中路大軍則由湖北南部攻入湖南北部,沿粵漢鐵路正面向長沙進攻,20日解放岳陽。由於解放軍三路大軍迅速向長沙合圍,白崇禧所部桂系國民黨軍撤逃。

  1949年7月10日彭德懷殲滅胡宗南部

1949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十五),彭德懷殲滅胡宗南部。

1949年7月間,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爲徹底消滅胡(宗南)、馬(馬鴻逵、馬步芳)集團,在陝西扶風、眉縣地區發起戰役。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彭德懷採取“鉗馬打胡”的方針,以一部鉗制青寧“二馬”,以一部殲滅胡宗南主力。

7月10日,第一野戰軍一部殲胡第十二、第八十四師各一部於子午鎮一帶。11日,主力向胡宗南主力發起攻擊。12日,解放軍迂迴進佔青化、眉縣車站,斷敵西逃之路;並將胡3個軍、1個兵團部,合圍於扶眉地區,將其大部殲滅。至14日,解放軍先後佔領鳳翔、寶雞等地,戰役結束。此役,殲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佔領了陝中地區。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8張

肩扛火炮翻越岷山,追殲胡宗南部的人民解放軍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

1951年7月10日(農曆六月初七),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

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首次會議在開城舉行。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鄧華將軍在朝鮮停戰首次會議上發言,同意朝鮮人民軍首席代表南日將軍提出的三項建議,並指出這是談判的出發點。三項建議爲:一、在互相協議的基礎上,雙方同時下令停止一切敵對軍事行動。二、確定三八線爲軍事分界線,雙方武裝部隊應同時撤離三八線10公里。三、應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撤退一切外國部隊。

朝鮮停戰談判的形成,經歷如下的過程:在美軍侵朝戰爭不斷遭受失敗的形勢下,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在聯合國舉辦的“和平的代價”廣播節目中發表演說,建議朝鮮戰爭“交戰雙方應談判停火與休戰,而後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6月25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表示中國人民完全支持馬立克的建議,並願爲其實現而努力。同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政策演說時稱,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問題的和平談判。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發表聲明,表示接受馬立克的建議,並準備舉行談判。7月1日,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彭德懷答覆李奇微,贊成舉行停戰談判。

歷史上的今天7月10日 唐太宗李世民病逝 第9張

此後,雙方多次電文往返,確定了談判地點、日期等。開城談判朝中方面首席代表南日,代表鄧華、李相朝、解方、張平山。“聯合國軍”方面首席代表特綱.喬埃,代表勞倫斯·克雷奇、亨利·霍治、阿爾林·勃克、白善燁。談判開始後,美國對於談判沒有誠意,採取拖延和破壞的政策,並企圖以“軍事壓力”配合談判,迫使朝中方面接受其不合理的要求,朝中方面則針鋒相對,打談結合,以打促談,力求在公平合理的基礎上實現停戰,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從此後朝鮮戰爭形成一個長期的邊談邊打、軍事鬥爭和政治鬥爭交織的複雜局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