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294年2月18日 (甲午年正月廿二)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在722年前的今天,1294年2月18日 (農曆正月廿二),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元世祖忽必烈(1215年9月23日(距今801年)-1294年2月18日),名字全稱忽必烈,蒙古人,拖雷第四子,母唆魯禾帖尼。1260年5月5日在部分宗王和大臣的擁立下,登基成爲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1260—1294年在位),但未獲普遍承認。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爲“大元”,從大蒙古國皇帝變爲元朝皇帝(1271—1294年在位),正式建立元朝,成爲元朝首任皇帝。

全世界崇奉的預言人有四:基督徒謂其天主是耶穌基督,回教徒謂是穆罕默德,猶太教徒謂是摩西,佛教徒謂其第一神是釋迦牟尼,於我對此四人皆致敬禮——忽必烈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忽必烈,按中國皇帝的廟號稱爲元世祖,按蒙古語尊稱爲薛禪皇帝。他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的第四子。他曾患有腳疾,但並不妨礙他像其他蒙古貴族子弟一樣在戰場上屢建功績。17歲時,其父拖雷因代大汗窩闊臺受過,喝下巫水致死,忽必烈同母親唆魯禾帖妮和衆兄弟投靠到伯父窩闊臺的帳下。

寄人籬下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心,但隨着1251年忽必烈之兄蒙哥在忽裏勒臺大會上被推舉爲蒙古大汗,拖雷一系開始得勢。忽必烈被蒙哥任命爲總理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管理河南、陝西等漢地,他任用漢人儒士,取得積極效果。這段經歷,使忽必烈成爲蒙古王公中對漢文化態度最爲積極的一位。

在忽必烈逐漸成長的同時,蒙古人的征服活動在世界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着。蒙哥即位之後,滅掉苟延殘喘的南宋政權便成爲國策。1253年,忽必烈被蒙哥派遣南征南宋的友邦大理國,在大將兀良合臺的配合下勢如破竹,滅掉了這個有300多年曆史的國家,也從西南面對南宋形成半包圍。1257年,蒙哥親率大軍伐宋,忽必烈被任爲東路軍的總指揮。兩年後,蒙哥死於合州城外的炮火中,忽必烈接妻子密報,急忙趕回北方同六弟阿里不哥爭奪大汗之位。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2張

1260年,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先後在各自的根據地開平和和林宣佈自己爲大汗,但忽必烈一方顯然得到更多實力派人物的支持。經過四年內戰,忽必烈大獲全勝,成爲獨一無二的大汗。但他很快就不滿足於大汗的尊號,他還要成爲整個中國的統治者。1264年,忽必烈遷都燕京(今北京),改名爲中都,1271年,按照中國封建王朝的禮儀,頒佈即位詔書,自稱皇帝,建國號爲“大元”。他是中國元朝的實際建立者。

與此同時,滅宋的時機也已完全成熟。在訓練了一支強大的水軍之後,滅宋的最後障礙也已排除。經過六年的圍城苦戰,攻陷了襄陽城,1274年,大將伯顏率大軍自襄陽出發,順江而下,宋軍望風歸降。兩年後,攻陷臨安,接着從海陸兩路追擊南宋流亡政權,到1279年最後殲滅南宋殘餘力量。

除此之外,忽必烈時代還多次出兵其他國家,包括兩次出兵日本,兩次出兵安南,兩次出兵緬甸,甚至在1292年,還曾出兵太平洋上的爪哇島。這些戰爭大多未取得可持續的成果。

1745年2月18日 (乙丑年正月十八)物理學家、電池發明者伏特出生

在271年前的今天,1745年2月18日 (農曆正月十八),物理學家、電池發明者伏特出生。

亞歷山卓·朱塞佩·安東尼奧·安納塔西歐·伏特(1745~1827年)意大利物理學家。1745年2月18日(距今271年)生於科摩,成年後出於好奇,纔去研究自然現象。1774年伏打擔任科摩大學預科物理教授。同年發明了起電盤,這是靠靜電感應原理提供電的裝置。

伏特還研究了化學,進行各種氣體的爆作試驗。1779年他擔任巴佛大學物理教授。1782年他成爲法國科學學會的成員。1791年又被選爲倫敦皇家學會的會員。1794年伏特由於在電學、化學上的貢獻,榮獲柯普萊獎章。1800年他宣佈發明了伏特電堆。1801年拿破崙在巴黎召見伏特,法國科學院贈予伏打一枚金質勳章。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3張

伏特發明電堆時已經50多歲了,他絕沒有想到持續電流對以後的影響會有那麼大,他也沒有再作進一步的研究,一直在巴佛大學任教。1819年伏特退休回到故鄉,於1827年3月5日逝世。

1841年2月18日 (辛丑年正月廿七)薩爾瓦多宣佈成立共和國

在175年前的今天,1841年2月18日 (農曆正月廿七),薩爾瓦多宣佈成立共和國。

薩爾瓦多原爲印第安人居住地。1522年5月31日(距今494年)西班牙探險隊首次抵達。1524年淪爲西班牙殖民地。1811年11月開始獨立戰爭。1821年9月15日簽訂《中美洲獨立議定書》。1823年加入中美洲聯邦。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4張

1841年2月18日脫離中美洲聯邦,宣佈成立共和國。此後多次與鄰國發生戰爭。1907年中美洲六國簽署《和平與友誼協定》。20世紀30年代起,軍人多次發動政變,政局長期動盪。1974年誕生左派武裝組織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以下簡稱馬蒂陣線)。1992年1月16日,馬蒂陣線與政府簽定《和平協議》,結束內戰。

1918年2月18日 (戊午年正月初八)德國全線進攻蘇聯

在98年前的今天,1918年2月18日 (農曆正月初八),德國全線進攻蘇聯。

1918年2月18日德國違背停戰協定,對蘇聯發動全線進攻。

俄國獲得十月革命勝利後,爲了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需實現民主和和平。1917年11月8日(距今99年)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和平法令”,並先後多次向各交戰國發出呼籲,要求立即停止戰爭。由於交戰各國拒絕停戰,蘇維埃政府纔不得不在1917年12月和德國單獨簽訂爲期十天的停戰協定,並開始了締結和約的談判。

當時德國能同意和約,原因是,一想解脫他東西兩線交戰的困境,二是東線的德國士兵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厭戰情緒嚴重,迫使他們不得不假裝和平的姿態。但是德國人的和談並不意味他們已放棄侵略的目的,他們企圖利用和談奪得戰場上不能奪得的利益。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5張

當時,德國人對蘇維埃俄國提出的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不但要求蘇俄放棄波蘭、立陶宛,以及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德軍所佔領的地區,而且還和烏克蘭民族主義分子單獨簽訂和約,任德國對烏克蘭的掠奪。

面對這樣苛刻的條件,當時列寧的意見,儘可能把和談拖着,不到萬不得已時不讓步。但是作爲和談首席代表的托洛茨基卻不同意列寧的意見,於1918年2月10日竟公然拒絕德國的要求,並聲明蘇維埃俄國準備停止對德戰爭,復員自己的軍隊。他的聲明給德國找到了藉口,說俄國破壞談判,而發起了全線進攻。

當時,蘇維埃國家成立未久,舊軍隊在瓦解,紅軍剛在建立,德軍的進攻給蘇維埃俄國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德文斯克、坡羅茨克、奧爾沙、明斯克、普斯科夫等城市相繼論陷,兵臨彼得格勒城下,蘇維埃面臨覆滅的危險。

 1965年2月18日 (乙巳年正月十七)岡比亞共和國獨立

在51年前的今天,1965年2月18日 (農曆正月十七),岡比亞共和國獨立。

岡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大陸最西部,面積10367平方公里,東西長三百多公里,南北寬22—48公里,國土形狀似中國古時的玉如意。由於它東、南、北三面被塞內加爾所懷抱,西臨大西洋,被人們稱爲“國中之國”。岡比亞河自東向西橫貫全境,注入大西洋。

岡比亞以這條河流而得名。岡比亞人口81.7萬,主要有曼丁哥族、富拉族、沃洛夫族等5個部落。國內9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基督教、天主教和拜物教。岡比亞的語言以曼丁哥語爲主,官方語言爲英語。它的首都是班珠爾,有人口4.6萬。

岡比亞人民遭受西方殖民主義數百年統治,直到1965年2月18日(距今51年)才取得獨立,1970年4月24日,岡比亞宣佈成立共和國。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6張

岡比亞是農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80%以上,以種植和出口花生爲主。岡比亞河兩岸有大面積的沖積平原,表層數十釐米厚的土層非常適合花生的生長。岡比亞種植花生的歷史悠久,19世紀中葉起,花生就是它的主要出口農產品,花生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0%。爲改變單一的經濟狀態,岡比亞政府提出經濟多樣化的方針,擴大水稻、棉花等農作物的種植,積極發展旅遊業,搞活對外貿易,使國民經濟有所發展。岡比亞的糧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穀子、高粱、大米等,但由於各種原因,糧食還不能自給。

岡比亞有48公里的海岸線。藍海白浪,細軟的沙灘,熱帶風光的椰林,非洲式的草屋旅遊營地,吸引了國內外的衆多旅遊者。瀕臨大西洋的班珠爾港是國際海運港口,首都近郊有國際機場,航班連接倫敦等城市。這些條件,加上政府採取鼓勵私人向旅遊業投資,同外資合營或聯營等措施,使岡比亞旅遊業得以較快地發展,成爲岡比亞主要的創匯產業之一。

歷史上的今天2月18日 元世祖忽必烈逝世 第7張

對外貿易在岡比亞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年財政收入的70%來自進出口稅收。岡比亞轉口貿易活躍,進口額的2/3轉銷到塞內加爾、毛里塔尼亞、馬裏等鄰近國家,爲國家增加了外匯收入。1976年至1985年間,由於自然災害等原因,岡比亞國民經濟曾陷入嚴重的困境。國民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都大幅度下降,財政赤字增加,市場匱乏。

爲扭轉這種局面,在國際社會的支持下,政府於1985年8月開始推行5年經濟恢復計劃,採取了一系列調整措施,如大力發展農業,提高花生收購價格,鼓勵出口;開放價格,提高銀行利率,吸引外資;精減機構,節約開支等等,經過幾年努力,經濟恢復計劃取得了初步成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