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894年9月17日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在119年前的今天,1894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十八),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壯烈殉國。

日本自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它看到歐美殖民主義者紛紛侵佔中國領土,也對中國虎視眈眈。1894年,日軍挑起了侵略朝鮮和中國的中日甲午戰爭。由於清政府妥協退讓,清軍在朝鮮牙山慘敗。9月初,平壤吃緊,戰火眼看就要燒到中國境內,在國內輿論的壓力下,李鴻章不得不增兵朝鮮。(TodayOnHistory.com)

9月17日,海軍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艦隊完成護送援軍任務準備返回旅順時,在鴨綠江口的大東溝黃海海面上與日本艦隊遭遇,雙方展開激戰。中國有10艘軍艦,日本有12艘軍艦,總的看來雙方旗鼓相當。戰鬥剛一打響,主帥丁汝昌就身負重傷,帥旗也被炮火擊落,桅杆倒坍,艦隊失去了統一指揮,旗艦上炮彈也馬上用完。在這十分不利的危急時刻,北洋艦隊的絕大多數官兵沒有退縮,“致遠”號管帶鄧世昌挺身而出,主動擔負起指揮艦隊作戰的重任。

鄧世昌,廣東省番禺縣人。幼年時代,他親眼目睹外國侵略者的兇殘,深感中華民族的苦難,開始萌發愛國思想。14歲時他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成績優秀。畢業後,他歷任“海東雲”、“振威”、“鎮北”、“揚威”等艦管帶,1879年調北洋艦隊,任“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治事精勤”、“西學湛深”,平素愛護士卒,生活簡樸,因而深得部下愛戴,是當時中國海軍中不可多得的將才。這次海戰中,鄧世昌英勇無畏。在他的指揮和影響下,“致遠”號官兵在戰鬥中表現得格外勇敢。也正是因爲“致遠”號的勇往直前,它中彈最多,傷痕累累,最後艦上彈藥也快要用完了。但鄧世昌臨危不懼,下令開足馬力向敵人的主力艦——“吉野”號撞去,準備和它同歸於盡。但“致遠”號速度遠不及“吉野”快,沒有追上它。最後,“致遠”號被“吉野”號發射的魚雷擊中,鄧世昌和艦上的200多名官兵全部壯烈犧牲。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與此同時,其他戰艦的愛國官兵,也英勇奮戰,狠擊日艦,日艦傷亡慘重,“鬆島”、“吉野”、“比睿”、“赤城”、“扶桑”、“西京丸”等戰艦遭重創,斃傷日寇數百人。這次海戰,中國方面雖然損失不少,有4艘軍艦被擊沉,但“鎮遠”、“定遠”兩艘主力艦仍然完好,修整後還可出戰。

中國廣大愛國官兵在黃海海戰中,充分表現了頑強的戰鬥精神和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我國反侵略史上譜寫了光彩奪目的一頁。

  0745年9月17日唐玄宗冊封楊太真爲貴妃

在1268年前的今天,0745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十七),唐玄宗冊封楊太真爲貴妃。

楊玉環(公元719-756年):唐玄宗李隆基的寵妃,原名楊芙蓉(故有芙蓉出水),小字玉環,道號太真,陝西華陰人,後隨家遷至蒲州永樂(今山西省永濟市韓陽鎮獨頭村)。楊貴妃身高1.64米,體重138斤(有待查證)。自小習音律,善歌舞,姿色超羣。她原爲玄宗第18子壽王之妃,後經大臣推薦,唐玄宗見她有傾城傾國之色,後招入宮做女官,天寶四年封爲貴妃,從此楊門一族權貴顯赫。天寶十五年安祿山起兵造反,沉迷於酒色歌舞之中的唐玄宗倉皇南逃。途經馬嵬坡,大將陳玄禮和部下認爲楊家禍國殃民,怒殺楊國忠,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貴妃死時,年38歲。

天寶四年(745)入宮,得唐玄宗寵幸,745年9月17日被封爲貴妃,(時玄宗年六十一,貴妃年二十七)父兄均因此而得以勢傾天下。貴妃每次乘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親至執鞭,貴妃的織繡工就有七百人,更有爭獻珍玩者。嶺南經略史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因所獻精美,二人均被升官。於是,百官竟相仿效。楊貴妃喜愛嶺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計急運新鮮荔枝到長安,有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所以荔枝又稱"妃子笑"。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2張

唐玄宗冊封楊太真爲貴妃

  1773年9月17日俄國農民普加喬夫起義

在240年前的今天,1773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初二),俄國農民普加喬夫起義。

17~18世紀俄國爆發的多次農民起義。16世紀中葉起,沙皇政府頒佈一系列法令加快俄國農民農奴化過程。爲擴張領土,沙皇政府連年發動對外戰爭,戰爭重負大都轉嫁到農民身上。遇到災荒瘟疫,農民更是苦難不堪。因此,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三次(博洛特尼科夫起義(1606~1607)、拉辛起義(1670~1671)、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

普加喬夫起義(1773~1775)Y.I.普加喬夫約生於1742年,頓河哥薩克人。17歲起在哥薩克軍隊服役,參加過七年戰爭和俄土戰爭,獲少尉軍銜。退役後,在頓河、伏爾加河一帶流浪。18世紀60年代,俄國中部以及烏拉爾、頓河地區不時發生農奴暴動。1773年9月17日,普加喬夫在烏拉爾河畔雅克鎮率領80名哥薩克起義。10月,起義軍發展到近3000人,圍攻南俄戰略要地奧倫堡。此時,俄國正與土耳其交戰,與瑞典及其盟國法國關係緊張,無力鎮壓起義。普加喬夫藉此有利時機發布《全民告諭》,提出鮮明的反封建口號,同時大力發展武裝力量,成立軍事委員會,加強組織紀律,得到廣泛支持,起義浪潮席捲喀山、烏拉爾、西西伯利亞。11月,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兩次派兵討伐,均被粉碎。至年底,起義軍發展到2.5萬人,擁有火炮86門。1774年1月,沙皇政府調重兵鎮壓起義。3月,起義軍與政府軍在塔季謝沃要塞激戰,損失6000人,火炮丟失殆盡。普加喬夫被迫放棄對奧倫堡的包圍,向東北方向撤退。途中在薩克瑪爾斯克再敗於政府軍,殘部500餘人撤至烏拉爾山區,發動農民堅持鬥爭。5月,普加喬夫率部向烏拉爾草原轉移,然後西進伏爾加河,於7月攻佔喀山,但損失7000人。起義軍轉而南下,連克數城,於8月底包圍察裏津。9月3日,起義軍在察裏津附近受到從對土作戰前線調來的俄國名將A.V.蘇沃洛夫所部的毀滅性打擊,幾乎全軍覆沒。9月25日,普加喬夫因叛徒出賣被捕,次年1月10日在莫斯科壯烈就義。至1775年8月,起義完全失敗。

俄國農民起義是俄國戰爭史上悲壯的一頁,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沙皇的專制統治,推動了俄國曆史的發展。俄國農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傳統對俄國後代革命民主主義者產生了巨大影響。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3張

  1862年9月17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安提耶坦戰役爆發

在151年前的今天,1862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廿四),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安提耶坦戰役爆發。

1862年9月18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安提耶坦戰役爆發。

麥克萊倫指揮的87000人的波托馬克軍團,迎戰羅伯特.李指揮的渡過波托馬克河的北弗吉尼亞軍團(40000人)。當日,北軍傷亡12401人(其中陣亡2108人),南軍傷亡10316人(其中陣亡1546人),當日成爲南北戰爭中傷亡最高的一天。

評論:羅伯特.李遭到重創後撤退,而麥克萊倫未能抓住戰機殲滅南軍主力。

  1908年9月17日第一次飛機失事死亡事件發生

在105年前的今天,1908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廿二),第一次飛機失事死亡事件發生。

1908年9月17日,美國陸軍通訊兵中尉托馬斯-E-塞爾夫裏奇在由奧維爾-萊特駕駛的飛機失事中身亡。塞爾夫裏奇,時年26歲,他是萊特兄弟開闢了航空新紀元以來在飛機失事中死亡的第一人。奧維爾-萊特身受重傷,但可望恢復健康。

飛機失事發生於弗吉尼亞的梅爾堡。奧維爾-萊特一直在那裏進行一系列的飛行以證明這架飛機符合美國國防部所定的各項要求。他與塞爾夫裏奇在2000觀衆的面前於當天下午5時14分起飛,這是觀看飛行的人數最多的一次。這架雙引擎飛機繞起飛的檢閱場飛了3圈。這時左螺旋槳的一個葉片斷了。飛機向下俯衝75英尺撞到地面。

塞爾夫裏奇,頭骨骨折,沒有醒過來。他在下午8時10分死去。國防部長魯克賴特說這一事故不會使陸軍的飛行試驗中止。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4張

在梅爾堡觀看的人跑去救助奧維爾-賴特和塞爾夫裏奇中尉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5張

  1916年9月17日德國飛行員里希特霍芬在法國上空首次擊落敵機

在97年前的今天,1916年9月17日(農曆八月二十),德國飛行員里希特霍芬在法國上空首次擊落敵機。

1916年9月17日——德國飛行員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在法國上空首次擊落敵機。頸部掛着普魯士最高軍事榮譽—藍馬克斯勳章的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

曼弗雷德·阿爾布雷希特·馮·里希特霍芬男爵(德語:ManfredAlbrechtFreiherrvonRichthofen,1892年5月2日-1918年4月21日),是一名德國飛行員,被稱爲王牌中的王牌,外號紅男爵(TheRedBaron)。(歷史上的今天Lssdjt.com)他也是戰鬥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的戰鬥機王牌,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里希特霍芬出生於貴族家庭,親戚中有許多知名人士。

評論:不管怎麼說,的確是空中王牌。

  1945年9月17日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

在68年前的今天,1945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十二),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

郁達夫,1896年生於浙江富陽。

郁達夫的故居坐落在浙江富陽鎮鸛山西端不遠處一條普普通通的滿舟弄(今稱達夫弄)裏。一道低矮的圍牆內,有個小庭院和一幢坐北朝南的三開間樓房。1945年8月29日晚,他在南洋的一個小市鎮失蹤,9月17日遭日本憲兵殺害。他的海外蒙難成了震動中國文壇的要聞。與他同壘戰鬥過的郭沫若說:“郁達夫是完成了一個有光輝的特異的人格的。魯迅的韌,聞一多的剛,郁達夫的卑己自牧,我認爲是文壇的三絕。”

郁達夫作爲一個作家,他不失爲覺醒的民族革故鼎新的英雄。1921年6月,在他的東京寓所宣告成立的創造社,給略顯岑寂的“五四”新文壇帶來了強大的活力。同年秋,他返滬接替郭沫若主編《創造季刊》創刊號,並梓行了他的第一部、也是中國新文學的第一個小說集《沉淪》。這是一部驚世駭俗的作品,它無情地轟擊了封建禮教這座禁錮人性的巴士底監獄。它把一個弱國子民的七情六慾受壓抑的情形公之於世,使小說以矯枉過正的方式突破了世代沿襲的儒教倫理禁區。它以一個無家可歸的漂泊靈魂,呼出了渴慕祖國富強的聲音,悽楚動人。以後郁達夫又寫了《茫茫夜》、《蔦蘿行》等50餘篇小說,多帶自敘傳性質,對於我國封建史家多撰帝王將相家譜,鮮見作家真誠的自傳這種偏枯情形而言,也是幾無前人的壯舉。他的小說不愧是“五四”時期最強烈的個性解放的宣言書。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6張

在日本帝大讀書時

郁達夫是“五四”時期浪漫抒情小說的巨匠。可是說實在的,他那支自由脫俗且富有情韻的筆更適於寫散文和詩。他的小說也是“散文的”、“詩的”,宛一首首抑揚頓挫的獨奏曲或迴腸蕩氣的詠歎調。“五四”時代是短篇小說的界,郁達夫以其真率和才情,足以風靡一時,成爲受衆多文學青年師法的名家,魯迅之外無出於郁達夫之右者。他推進小說散文化和詩化,對於革新以故事情節作爲主幹的古典小說而言,是功垂竹帛的。

“與其稱他作小說家,還不如稱他作詩人的好”,郁達夫如此談論《茵夢湖》的作者施託姆。其實,郁達夫本人的小說有詩,散文是詩,他自稱舊詩於他“性情最適宜”。“九歲題詩四座驚,阿連少小便聰明。”這是作家的自述。“他的舊詩詞比他的新小說更好。”這是一代詩豪郭沫若對他的論定。郁達夫的文學生涯,以舊體詩起步,又以舊體詩絕筆。他對舊體詩造詣很深,平生所好是李白的飄逸,杜牧、溫庭筠、李商隱的“晚唐風度”,吳梅村的沉著深婉,龔自珍的清奇通脫,尤其是黃仲則的沉痛辛酸。但他的作品依然令人感到愈來愈濃的民族氣質。中外文學的雙重深厚的修養,玉成了郁達夫作爲新文學開拓者之一的不朽業績。

郁達夫不折不扣地屬於“五四”時代。當30年代社會思潮進一步發展和深入之時,他有所徘徊。他曾經列名爲“左聯”的發起人,加入宋慶齡、蔡元培領導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但又舉家移居杭州,象中古名士一般寄情山水。這種思想情調在抗日戰爭中獲得血與火的淬礪,大爲改變了。他於1938年底攜眷赴南洋,從事海外抗日文化工作。他寫了大量戰鬥性的政論、文評和雜感,嚴正開朗,正義之氣和愛國之情縈繞筆端,早期文學中的感傷情調和中年行事中的名士作派已經蕩然如洗了。新加坡淪陷後,他曾在蘇門答臘與日本憲兵部苦心周旋,暗中保護和營救了不少印尼羣衆和華僑。不幸因民族敗類告密,在人民歡慶抗戰勝利之秋,在離祖國千里之遙的島國荒野上祭了法西斯分子最後一揮的屠刀。他以血鑄成了慷慨蒼涼的絕唱:“天意似將頒大任,微軀何厭忍飢寒”;他以血凝成了一個維繫着民族命運的希望:“和平是總有一天會在東半球出現的”。1985年8月30日,胡愈之在紀念郁達夫烈士遇難4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中國現代第一流的詩人和作家郁達夫‘失蹤’已經整整40年了。‘失蹤’兩個字是我加上去的。1942年新加坡淪陷以後,他和我們一道,隱姓埋名,流亡在蘇門答臘。他本可以回國,但不願意回國。不幸他被當地日本憲兵發現懂得日本話,就強迫他當了七八個月的日語翻譯。他在暗中幫助了印尼人民,幫助了華僑。更加不幸的是在日本投降之前不久,他被憲兵發現是從新加坡來的抗日的知識分子,知道日本的殘酷暴行很多。雖然日本已經投降了,日本憲兵一定要消滅抗日的知識分子。這種非法暗殺行爲是‘戰犯’乾的。戰犯這個名稱,是從反法西斯戰爭中開始。郁達夫是日本憲兵爲了掩飾他們的戰犯行爲而加以祕密暗殺的。”“我在1946年寫給全國文藝界協會的一份報告書中說過:‘從達夫一生在文藝上的造詣以及他在淪陷時期的言論行動來看,我不能不承認他有他的偉大。他的偉大就是因爲他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一個人文主義者,也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幾十年過去了,今天我還是堅持以上這個基本看法。我覺得,現在我們紀念郁達夫,對這位現代著名作家的藝術傾向和政治態度作出評價,首先不應忽視的是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他所堅持的‘五四’精神。”1985年9月27日,新華社報道: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之事已從日本學者鈴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資料得到證實。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副教授鈴木正夫早在1966年,他就開始了對郁達夫南洋流亡生活的研究。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後又到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等地作調查,先後尋訪了上百名瞭解情況的日本人士。前不久,鈴木正夫經過種種努力,終於找到了當年下令殺害郁達夫的日本憲兵班長。這名憲兵班長承認,是他下達了殺害郁達夫的命令,從而證實了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的推測。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郁達夫被追認爲烈士,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6月頒發了烈士證。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7張

楊虎城

  1949年9月17日楊虎城被祕密殺害

1949年9月17日(農曆閏七月廿五),楊虎城被祕密殺害。

1949年9月17日,楊虎城將軍在重慶被國民黨特務祕密殺害,終年56歲。

楊虎城,陝西蒲城人。1892年生,早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24年加入國民黨,歷任國民黨第十七路軍總指揮,陝西省主席等職。1936年12月,與張學良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迫蔣介石抗日。後辭職出國考察。全面抗戰爆發後,楊虎城於1937年11月回國參加抗戰,隨即被介石逮捕。1946年在重慶政協會議上,毛澤東曾提出釋放楊虎城,被蔣介石否決。1949年蔣介石“引退”後,代總統李宗仁曾下令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但因蔣阻撓,沒有執行。本月蔣介石下達殺楊命令,特務們將楊虎城從貴陽押解到重慶中美合作所松林坡的戴公祠內祕密殺害。同時被害的還有楊虎城的兒子楊拯中及不滿10歲的女兒、楊虎城祕書宋崎雲夫婦及孩子宋振中、副官閻繼明、警衛員張醒民。

  1980年9月17日尼加拉瓜前總統索摩查被炸身亡

1980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初九),尼加拉瓜前總統索摩查被炸身亡。

尼加拉瓜位於中美洲中部,原是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30年代末獲得獨立,成立了尼加拉瓜共和國。由於它地理位置重要,曾先後兩次遭到美國入侵。美國扶植索摩查家族登上尼加拉瓜政治舞臺後,兩代三位索摩查總統對尼加拉瓜進行了半個世紀的獨裁統治,使尼加拉瓜人民忍無可忍。

索摩查家族的第一位總統是安納斯塔西奧·索摩查·加西亞。他在美國指使下設計殺害了尼加拉瓜民族英雄桑地諾將軍,接着通過宮廷政變,登上尼加拉瓜總統的寶座。他利用手中掌握的政治、經濟權力,巧取豪奪,搜刮民脂,

使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其家族卻成爲西半球最大的產業主之一。1956年,索摩查·加西亞被一名愛國青年槍擊而死。他的兒子路易斯·索摩查接替他成爲尼加拉瓜總統。他上臺後對尼加拉瓜進行的殘酷統治比其父有過之而無不及。1967年他一病不起,他的弟弟索摩查·德瓦伊萊又當上了尼加拉瓜總統,尼加拉瓜人民仍然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全國60%的農民處於飢餓狀態,45%的城鎮居民生活極端貧困。1972年,首都馬那瓜發生大地震,有3萬人死亡,25萬人無家可歸。在這種情況下,索摩查家族竟把外國捐助的救災物資和救災款項私吞了。國際輿論也稱索摩查是“世界上最貪婪的統治者”。

索摩查家族的殘酷統治,使尼加拉瓜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的反抗鬥爭從未停息過。以民族英雄的名字命名的“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一直堅持武裝鬥爭,而且不斷髮展壯大。1979年,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的部隊向首都馬那瓜發起了全線進攻。索摩查·德瓦伊萊見大勢已去,被迫辭職。從此,統治尼加拉瓜長達43年之久的索摩查王朝徹底滅亡了。

索摩查先是逃往美國,後又來到了加勒比海地區的巴哈馬聯邦和危地馬拉,最後來到巴拉圭首都亞松森。索摩查雖然仍過着富足的生活,但畢竟是一隻“驚弓之鳥”。他的住宅有保安人員嚴密把守,不管走到哪裏,他身邊總帶着保鏢。但他最終也沒能逃脫被暗殺的厄運。1980年9月17日,當索摩查乘車經過亞松森市中心附近的西班牙大街時,突然遭到6名身份不明的武裝分子的襲擊。索摩查身中二十餘彈,當場斃命,從而結束了他的流亡生涯。襲擊者安全撤離。直到1983年,領導這一行動的阿根廷人戈里亞蘭·梅爾洛才向新聞界披露了事件的經過。梅爾洛曾被阿根廷當局通輯十多年。離開阿根廷後,他在尼加拉瓜參加了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的南方陣線。他看到尼加拉瓜人民紛紛要求逃跑的索摩查償還血績,於是決定暗殺他。經過詳細調查和周密佈署,暗殺行動終於大功告成。

  1997年9月17日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公約簽字,美國拒籤

1997年9月17日(農曆八月十六),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公約簽字,美國拒籤。

1997年9月17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出席國際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震大會的89個國家的代表經過緊張談判後,於17日通過一項關於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的國際協議草案。

全面禁止殺傷性地雷協議草案規定,禁止生產、出口和使用殺傷性地雷,現儲存的所有殺傷性地雷在4年內予以銷燬,現有的所有佈雷區在10年內予以清理。所有這方面的工作都將在聯合國代表監督下進行。

與會的美國代表對這一草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美國建議在禁止殺傷性地雷方面允許一些例外。如允許一些易遭受進攻的國家佈雷,並主張朝鮮半島的地雷至少再使用九年。但這些建議未得到其他國家代表的支持,美國代表因而收回建議並退出。美國總統克林頓17日在白宮宣佈,由於奧斯陸國際會議提出的禁止殺傷性地雷條約“不符合美國利益”,他將拒絕在條約上簽字。

歷史上的今天9月17日 中日甲午海戰鄧世昌殉國 第8張

禁止生產、出口和使用殺傷性地雷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