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稷下學宮的齊地學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稷下學宮的齊地學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稷下學宮,或者說,齊地中央學術研究院,是隨着田齊政權興盛而誕生的。稷下學宮鼎盛的時候,是當時國際學術文化聖地。儒家、變異儒家(法家)、道家、名家、陰陽家等等諸子百家都在稷下學宮有活動。儒家的聖人孟子和荀子,都曾經名列稷下學宮。荀子更是做了稷下學宮祭酒,就是院長。更不要說陰陽家鄒衍,儒家變異學派(法家)申不害他們,也是稷下學宮的大咖。諸子百家在這個研究院裏辯論、交鋒、攻訐、融合。稷下學宮或許是百家爭鳴的中心吧?

稷下學宮的齊地學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圖 稷下學宮 百家爭鳴

按理來說,有這麼一幫理論家的齊國應該非常鼎盛纔對……可惜,齊國高層建立稷下學宮,就是爲了給自己博得一個好名聲。田齊取代姜齊,怕別人戳他們脊樑骨,爲顯示自己的寬容和好學,這才建立了稷下學宮。本質上說,齊王是想養一羣閒人,而不是真想招納賢才。至於稷下學宮的學術成果,齊國是沒繼承多少的。而後齊國自己被燕國的樂毅揍了半死,從絕境復國。之後,基本退出當時的天下爭霸舞臺了。

當此之時,西方霸權主義國家秦國已經變成了一個超級巨無霸。之後秦國橫掃六合,文化高壓,稷下學宮學者作鳥獸散。但是稷下學宮的人雖然散了,但是他們的思想保留了下來,在民間或通過具體典籍,或通過口耳相傳,並沒有徹底斷絕。還有少數一些人繼承了從稷下學宮傳出的學術,成爲秦帝國的官方博士,不過根本無力影響秦朝政局。

值此學術黑暗之際,大秦帝國也遇到了大麻煩。在統一全國之後,秦政府忽然發現了一個問題——所有敵人已經被消滅,但國家仍然跟坐在火山口上一樣。各地傳來的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秦國的法治傳統衝突的消息,讓秦國上下很傷腦筋。楚地文化天真爛漫,燕趙人士慷慨悲歌,齊魯大地學術盛行,都跟秦法相齟齬。而秦政府變本加厲,根本不願做妥協,更加激化了關東地區的文化和秦地的法治傳統的衝突。“天下苦秦久矣!”苦的是秦法,來源於關東人長久以來的文化和秦國法治傳統的衝突。陳勝吳廣的一個火星,直接引爆了一個火藥倉庫。秦國的滅亡,實質上是關東的文化對於中央集權制度下的法治傳統的反抗。

因此,對於帝國而言,如何把關東的文化和秦地的法治傳統的分歧彌合,在文化層面實現整合統一,是能否建立真正大一統帝國的關鍵。

秦滅楚興,旋即楚亡漢興。在領導階層是豐沛故人的基礎上,劉邦全面繼承了秦地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所謂約法三章只存在於劉邦初入關中到項羽入關。秦地的制度的嚴苛,以及和東方地區的水土不服,仍然存在。在擊滅項羽之後,劉邦選擇了擱置這個問題。他選擇了回到秦滅六國前的態勢,進而奉行黃老之學。漢國的直轄土地基本退縮到秦滅六國之前的範圍,在舊秦地內實行舊秦法律和制度。進而,漢帝國奉行黃老無爲的政策,對東方同姓諸侯實行消極政策。漢初,在郡國並行並且黃老無爲的政策之下,天下得到了關中法治傳統和東方文化的暫時和平。

但是這樣,只是暫時的休戰,不是和平。漢政府不可能不對名爲君臣實同敵國的東方各國抱有戒心。文景之間,漢帝國漸漸收回了諸侯的國的立法權,高級官吏任命權。吳楚發動七國之亂,東方再一次決定性地敗給了關中政權。至此,關中再一次君臨東方。

然而,此時又回到了原來那個問題。東方文化仍然不認同源自關中的法治傳統。齊魯的學術和倫理,楚地的天真爛漫的風俗,跟冰冷嚴苛的漢法(繼承秦法)格格不入。強大如秦,都在這種反抗中灰飛煙滅。漢政府又該怎麼辦呢?

稷下學宮的齊地學術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第2張

這種時候,繼承當年稷下學宮的思想的學術大咖們又活躍起來了。在漢武帝之前,已經有荀子後學賈誼和申公不斷鼓吹儒家。漢武帝之時,儒家公羊學派的董仲舒橫空出世。他把原有的儒家之義和陰陽家的思想融合起來,向漢武帝進獻天人三策。董仲舒的思想,近於孟子,吸收了一些陰陽家的說法。不能說董仲舒直接師承於稷下學宮,但是董仲舒口裏的儒家,恐怕不能說沒有受到當年稷下學宮的影響。

在關於君權和所謂“漢德”的問題上董仲舒就是在語“怪力亂神”,但於此同時,董仲舒也主張用“春秋之義”改造漢法,用源自關東的儒家作爲漢帝國的意識形態,對外要積極出擊實現“大一統”。這些東西每一條都切中漢帝國的實際需要。用儒家改造漢法,尊崇儒家,讓關東的民間學術主張成爲整個帝國的意識形態,解決關東關中的文化衝突。對外主動出擊,解決外部的匈奴的壓力。

看到儒家公羊學派的方案,實實在在能夠解決內部關東關中的文化分歧,併爲對外戰爭提供理論依據,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張,開啓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漢武帝並不是單純的儒家學術票友,他只是接受了儒家作爲帝國的意識形態,政令法律都要依靠儒家學說來解釋。但是中央集權的體制,並沒有因爲儒家的推廣而被削弱。反而任用趙禹、張湯等文法酷吏,任用商人後代桑宏羊大搞國營經濟,中央集權的體制反而更加牢固。而這種外儒內法的作風,到漢宣帝時代,成爲名言:漢家自有制度,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

霸王道雜之,就是關中原有的中央集權體制不變,但是不以冷酷的法治傳統作爲意識形態,改變爲關東儒家作爲意識形態。從此,儒家成爲了帝國的官方意識形態,這一“官方”,就到了民國初年的“三民主義”。

某種意義上,關中——秦地——中央集權制度,關東——稷下學宮——以儒家爲代表的諸子百家,秦漢帝國就是在他們兩個博弈中建立起來的。制度層面乃中央集權體制,意識形態層面是儒家,社會基層組織保持小自耕農,帝國政府(而不是諸侯王)掌握軍隊。這幾條線索共同構建了2000多年前被後人稱爲“第一帝國”的秦漢帝國。稷下學宮的學術成果,至此,成了這個帝國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之後屢經變革,一直伴隨了天朝2000年帝國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