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哪些學者?稷下學宮的學術特色是怎樣的?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哪些學者?稷下學宮的學術特色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因爲春秋戰國時期涌現出不同的思想流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的社會局面。於是,一座被譽爲是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中國式雅典學院——稷下學宮也由此誕生。接下來跟一起去看一看吧!

1949 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其著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提出了“軸心時代”的理論。雅斯貝斯認爲,公元前 600 至公元前 300 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軸心時代裏,各個文明都發生了非常的文化事件,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最終形成了希臘、印度、中國三大古典文化中心。這 些軸心時代所產生的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影響着人類的生活。

雅斯貝斯所指的中國的軸心時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爲諸子百家的各個學派、 各種思想交錯碰撞,相互批評排斥,又相互吸收交融,形成了爲後世所稱道的“百家爭鳴”盛況,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寫下了最爲絢爛的一筆。公元前387 年,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在雅典郊外創立了阿卡德米學園,俗稱雅典學院,講授哲學、數學、天文學、物理學、心理學、音樂理論等。雅典學院是古希臘的學 術中心,彙集了當時最著名的思想家、科學家以及追隨他們的衆多弟子。大約同時,在東方,在中國,也有一座這樣的學術中心——稷下學宮。

和 希臘的阿卡德米學園不同,稷下學宮是由官方創辦的。大約在田齊太公時,齊國就設置了學宮,招攬學者到學宮講學,兼做政治諮詢。因爲學宮靠齊都臨淄的稷門而 設,得名“稷下學宮”,到稷下講學的學者被稱爲“稷下學士”。田齊政權給稷下學士以優厚的待遇,並營造了相對寬鬆的學術環境,讓他們“不治而議論”。稷下 學宮在齊宣王時期達到鼎盛,而它的學術活動,一直持續到齊王建時期,至田齊滅亡才宣告結束,存在了一百五十多年,幾乎和戰國田齊的歷史相始終。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哪些學者?稷下學宮的學術特色是怎樣的?

稷下學宮,戰國時期田齊的官辦高等學府,成爲當時百家學術爭鳴的中心園地。

會聚在稷下學宮的學者,被後世統稱爲稷下學派。事實上,稷下學宮並不存在一個單一的學派,而是包含了儒、道、法、名、兵、農、陰陽等諸家學派。稷下學士們在 學宮授徒講學、著書立說,他們相互辯論,又相互汲取,成爲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標誌。遺憾的是,稷下學士們的著作大多失傳了,傳世的託名爲管仲所作的《管 子》,一般被認爲是部分稷下學者的論文集。《管子》書中體現的學術融合、兼容幷包的傾向,正是典型的稷下學術的特色。

對於稷下學宮,郭沫若曾高度評價說:“這稷下之學的設置,在中國文化史上,實在有劃時代的意義……發展到能夠以學術思想爲自由研究的對象,這是社會的進步,不用說也就促進了學術思想的進步”,“周秦諸子的盛況是在這兒,形成了一個最高峯”。儒家亞聖孟子、陰陽家創始人鄒衍、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都穿梭其中,傳爲千古美談。

宣揚仁政主張的孟子。

孟子名軻。在山東,距離曲阜五十多公里的鄒城是孟子的家鄉。孟子發展了孔子關於“仁”的學說。他認爲人性本來都是善的,推廣自己的善心,以其所愛及其所不 愛,這就是仁。他有一個著名的命題,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孟子希望統治者能行仁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雖然也主張 統一,但他反對爭於利的兼併戰爭,主張實行“王道”。和孔子一樣,孟子也帶着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宣傳他的仁政主張。但和孔子困厄陳、蔡,惶惶如喪家之犬 不同,孟子在各國都受到了統治者的厚待。

當年,在魏國國都大梁,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段對話流傳至今。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將 會給我國帶來什麼利益呢?”孟子卻毫不客氣地回答:“王,爲什麼一定要說利益呢?只要有仁義就足夠了。”對話中的魏國國君梁惠王,早已淹沒於歷史的塵埃當 中,很少有人知道,孟子的名字卻深深地印在了中國歷史當中。

被後世尊崇爲亞聖的孟子,第一次向一國之君闡述行仁義、施王道,後人爲此專門修 建遊樑祠來紀念孟子。相傳,遊樑祠的大門前曾經書寫着這樣一副對聯:千里而來,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百世之下,莫不興起,況於親炙之者乎。梁惠王雖 然多次向孟子請教,但他只想着通過戰爭使魏國揚威於天下,與孟子所主張的“仁政愛民、不嗜殺、省刑罰、減免賦稅”等思想格格不入,孟子的仁政主張很難被統 治者真正接受。

孟子對梁惠王絕望了,最終離開了魏國。離開魏國後,孟子轉赴齊國,他對齊國抱有很大的希望,尤其想盡快到達稷下學宮。到達齊 國後,孟子受到很高的禮遇,他繼續宣傳和發揚他的“仁政”學說,提出了他的著名命題:“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慶幸的是孟子實行的仁政最終還是被齊國 國君所接受,不過同時這也體現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下,不同學派的代表人物總會得到與自己意見相投的君王賞識。#p#分頁標題#e#

鄒衍與陰陽五行。

戰國的稷下學士中,還有一位宣揚陰陽五行、五德終始學說的學者鄒衍。鄒衍在稷下學宮學習的時候,曾先學儒術,後“睹有國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觀陰陽 消息而作怪迂之變”。鄒衍的學說看似迷信,但他觀察世界的視野以及廣博的知識,卻令世人震驚。鄒衍喜歡談天事,被稱爲“談天衍”。他創立了影響中國兩千多 年的金、木、水、火、土五德相生相剋的理論,後來被作爲王朝更迭的理論依據。

尤其令人驚奇的是,鄒衍在總結前人對地理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加 以推理想象,提出了驚世駭俗的假說——大九州說。鄒衍認爲,中國叫赤縣神州,在中國之外,還有八個像赤縣神州一樣大的州,合成一個大州,而這樣的大州又有 九個,周圍有大瀛海環繞。中國只是整個大九州中的八十一分之一。鄒衍的大九州說體現了戰國時期的學者對世界的思考。

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曾經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的學宮長,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學者,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然而,荀子沒有出現在孔廟配享的塑像羣中,並不是人們的疏忽,而是他的主 張在強調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中,顯得非常另類,長久沒有得到認可。自漢代開始,在祭祀孔子的時候,開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 後人認可的歷朝歷代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們中間有孔子知名的七十二弟子,有戰國的孟子、漢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人。這些陪祀者數量最爲龐大的時候有一百五十多人。他們或者和孔子同處大成殿,或者列於大成殿東西廂房之中,一起享受後人的朝拜。

戰國時期稷下學宮有哪些學者?稷下學宮的學術特色是怎樣的? 第2張

荀子戰國後期趙國人,年五十,始遊學於齊國,曾在齊國任稷下學宮任祭酒。

然 而,當人們把最繁盛的香火供奉給萬世師表的孔子以及諸多儒家大賢的時候,更多的人卻沒有注意到,可以比肩亞聖孟子的大儒荀子,卻不在其中。和孟子提出性善 論、講究仁愛不同,荀子提出了性惡說。他認爲趨利避害、追求享樂是人的天性,只有通過後天的努力,才能夠使人向善。正因爲如此,所以需要禮義來教導民衆, 需要法令來制約民衆。

荀子認爲,人類不如禽獸有氣力,卻能勝過禽獸,是因爲人能夠通過禮法來分清職責,相互合作。所以禮法是統治的要義,統 治者要隆禮重法,以外在的法規來規範人民。荀子一改儒家是古非今、緬懷上古的做法,針對儒家“法先王”的主張,提出“法后王”。這使他的思想帶有了因時變 革、與時俱進的特點。

雖然荀子不能入孔廟配享孔子,但他的思想卻融入到中國古代的統治術中。梁啓超說:“自秦漢以後,政治學術皆出於荀 子。”事實上,荀子的性惡論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廟的原因之一,另外一個原因是,荀子教出的學生,數千年來一直被儒家所詬病。荀子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弟子韓非和 李斯,他們聲名顯赫,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面貌,他們爲此後的王朝提供了一套儒表法裏、霸王道雜之的統馭之術。

這些異彩紛呈的學說,這些智慧的碰撞,使得戰國時期的學術思想和後代相比,更具創造性和想象力。不過,正如漢代的司馬談指出的,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都是從現實需要出發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 的。他們治學的出發點是爲統治者出謀劃策,他們遊歷列國,也是希望得到統治者的賞識和重用。漢以後,學術爲統治階級服務的傾向更爲明顯,對學問的純學理性 的探索則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