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白溝行》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白溝行》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白溝行

王安石 〔宋代〕

白溝河邊蕃塞地,送迎蕃使年年事。

蕃馬常來射狐兔,漢兵不道傳烽燧。

萬里鉏耰接塞垣,幽燕桑葉暗川原。

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

譯文

《白溝行》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白溝河是宋遼之間的界河,年年都有送迎遼國使臣的事情

遼國人常常藉口打獵侵擾邊界,邊界上的駐軍卻不知道點燃烽火發出警報

廣闊的農田延伸到了邊界地區,幽燕之地的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

可是邊界上的守將對此毫無所知,他們把守衛邊疆當兒戲,如果想找像李牧、廉頗那樣的良將,那就更是找不到了。

創作背景

宋嘉祐四年(1059,一說是公元1060年),王安石奉命出使遼國,來回經過白溝,有感而寫了這首古體詩。

賞析

《白溝行》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作者瞭解到當時邊境兩邊遼國人常來漢地侵擾而北宋軍隊卻輕敵麻痹的情況;目睹了宋邊疆一望萬里,都是無險可守的農田,而遼國地區桑林密密遮蔽着河川原野的現狀。這一強烈的反差給作者以很大震撼,詩中以南北邊境地區的情況作對比,屆時除了宋朝邊防鬆懈、無險可守,而遼國則深不可測、暗伏殺機的嚴峻現實。

前四句寫宋朝實行妥協、退讓、苟安政策,劃白溝爲界,使白溝河河北盡成遼地,並且年年在這裏迎送遼使;但遼方仍不斷騷擾邊境,而宋卻放鬆戒備,不知報警。後四句發抒感慨,詩人先歌頌祖國包括幽燕之地在內的萬里山河,接着借用史實,指責宋朝邊將視邊防如同兒戲,實際上也是批評輕視邊防不用良將的宋朝統治者。最後兩句“棘門灞上徒兒戲,李牧廉頗莫更論”,總結全詩,揭示了山河殘破、邊塞失防問題的癥結之所在,深刻有力,不僅在當時有現實意義,對後世也有一定的警戒作用。

這首詩在寫作上也很有特色。寫實和議論,寫實簡明,議論獨到;古今將領比較,形象鮮明,含意深遠;結構上由表及裏,步步深入,十分嚴謹;用韻上以四句轉韻,平仄韻相遞,既轉得自然,又使層次更加清晰。這些都值得讀者留意。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