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木蘭花慢·楊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木蘭花慢·楊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木蘭花慢·楊花

張惠言 〔清代〕

盡飄零盡了,何人解,當花看。正風避重簾,雨回深幕,雲護輕幡。尋他一春伴侶,只斷紅、相識夕陽間。未忍無聲委地,將低重又飛還。

疏狂情性算淒涼,耐得到春闌。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繞雲山。看取青青池畔,淚痕點點凝斑。

譯文

《木蘭花慢·楊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任憑那楊花凋落盡,哪一個人懂得,把楊花當花看?正是放下門簾避風的時候,人在帳幕裏避着春雨,雲霧籠罩着飄蕩的旗幡。想尋找那春天的伴侶,只有在夕陽西下時結識了落花。不忍心無聲無息地墜落爲泥,將要從低處又重新飛還。

放任瀟灑的性情,只打算淒涼地忍耐着等到春殘。就像和梅花迎着明月照大地,就像伴白雪如花飛滿天,都只落得悽清孤寒。滿懷無限的春恨,做一天愁影繞雲山。看到青青池畔,有點點眼淚凝成的斑痕。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作者未仕之前。張惠言高才博學,早獲時名,十四歲即爲童子師。然而科舉場中,卻不順利,八次參加會試,直到三十九歲才中進士,四年後就去世了。登第之前,他長期過着四處漂泊的生活,由楊花想到了自己淒涼的身世,便寫下了這首詞。

賞析

這首詞的上片託情於無人解、“當花看”的楊花,刻畫了一個遭際坎坷、飄泊無依但又不頹唐消沉的寒士形象;下片表述清高自潔的心志,以及難以排遣的悵恨。全詞意味深厚,寄託高遠;比興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詞作的蘊藉。

《木蘭花慢·楊花》該如何理解?創作背景是什麼? 第2張

一開頭,作者就寫出了自己對楊花的同情。“盡飄零盡了,何人解當花看”,對楊花無人賞識的命運發出了不平的呼聲。接下來寫楊花的孤獨、寂寞;風躲到重簾幕後,雨回曲在深深帷帳裏,雲被輕幡遮掩,楊花在整個春景中熱切地尋找伴侶,但尋來覓去,只相識了斜陽下一片衰敗的落花。而這些落花也是轉瞬即逝的。這裏作者以幾種事物的避之不見來突出楊花的孤寂。然而楊花個性倔強,不甘心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永久迴歸大地,它雖然已徐徐落下,但幾番飄轉沉浮,一會兒又飛騰起來,表現了楊花不甘沉淪的堅強個性,刻畫出它不願默默消失的內心世界。這兩句對漂泊無依的楊花刻畫得細緻入微。

上片在寫實中表達了楊花不甘寂寞的個性,下片更進一步表現了楊花的狂放、傲岸的品格。“疏狂性情,算淒涼耐得到春闌。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稱清寒”,這裏緊承上片最後兩句,極寫楊花傲岸倔強的個性,這是全詞的高峯。“收將十分春恨,做一天、天愁影繞雲山”仍是將楊花漂泊不定的狀態擬人化,寫它滿含愁恨、憂傷,繞着雲山終日無聲飛舞,心中的這種愁恨和憂傷像影子樣緊緊纏繞着自己。隨着不停地飄飛,這愁恨越聚越重,最後落到“青青池畔”。池畔的斑竹,凝聚着點點淚痕,蘊藏着無數的憂愁,這正吻合了楊花的妻苦心情。最後這兩句在意境上,非常悽婉、深沉、含蓄。

這是一首歌詠楊花的詞,詞中描寫了楊花淒涼、清寒的處境,不忍“無聲委地”的“疏狂”性格,以及它滿腔悲愁的思緒。前人寫楊花,或寫成無情之物;或寫成嬌弱無力的輕浮者的形象,而張惠言這首詞卻寫出了新意。此詞也賦予它以疏狂傲岸的性格,而且歌詠了它不甘寂寞、傲岸倔強的品格,在立意上是新穎巧妙的。

張惠言

張惠言(1761~1802)清代詞人、散文家。原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號茗柯,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編修。少爲詞賦,深於易學,與惠棟、焦循一同被後世稱爲“乾嘉易學三大家”。又嘗輯《詞選》,爲常州詞派之開山,著有《茗柯文集》。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