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閨怨詩,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中國古代詩歌作品多如恆河沙數,亮似午夜星辰,具體的數量應該是沒法統計的。如此龐大的基數,應該與諸多朝代都老老實實地紮根於中華文化這片沃土中有着密切的關係。有許多人開始認爲“中國”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一種淵源流長可以彷彿鳳凰涅槃般的“文化”;歷經磨難仍舊屹立如初;其中當然也會與時俱進地做出相應改變,但大的根基或框架是不會挪動搬移的。

人是有感情的高級生物,他與其他生物的重要區別,就在於能夠自由思考,可以擁有着不一樣的豐富思想。人之七情六慾,不能單純的以爲不好,它們的存在肯定會有着自己的必然性。至少在詩歌作品裏,終究是需要講“真情實意”爲最上等的;一個沒有自己情感作品,連自己都無法感動,又何以去打動他人。

《閨怨》

【唐】沈如筠

雁盡書難寄,

愁多夢不成。

願隨孤月影,

流照伏波營。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

在詩歌世界裏,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某一種感情會佔上某種上風,如果結合到現實裏所發生的一切,便會很清楚地明晰其中所必需的那些感情成分。比如本詩題目爲《閨怨》,便是古代詩歌常常吟詠的主要題材之一。閨怨詩在唐代處於比較發達的階段,這大概是由當時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

在首句“雁盡書難寄”中,詩人把個人情緒賦予在他物上面,爲需要表達的情感尋找一種媒介,或者說是一個出口。在這裏,我們又和大雁相遇,之所以說是又,便是因爲“鴻雁傳書”這個傳說,對於大家而言可以說是熟悉得再熟悉不過了。作爲一個比較成熟的意象,大雁基本上被詩人們借用的有些爛熟。

南北往來客,皆託鴻雁歸。無法達成的期望,只好寄託在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身上,這本就是作爲人的無奈。“青鳥傳信”、“魚雁傳書”,在某一時刻,都化作人本身內心所想要把情感傳遞出去的強烈願景。晏殊在《清平樂·紅箋小字》寫道:“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張舜民也有《賣花聲樓上久踟躇》詞,其中有句:“試問寒沙新到雁,應有來書。”都用此意,唱傳不絕。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 第2張

第二句“愁多夢不成”,更是延續第一句中的意思,在後面接續不斷地疊加自己內心裏難以排遣的情感。詩人在詩歌的一開始,就借用大雁早已飛走遠去,所以造成書信難以寄出,從而斷絕了與情人的來往聯繫。這是一個困境,沒有辦法擺脫地掉。

正是因爲如此,詩中人才變得憂心忡忡,思想再也得不到安寧,就像此處所寫“愁多”起來。所謂“夢由心生”,在因想念所引起憂愁逐漸增多的情況之下,原本應該是會在夢裏見到自己思念的人兒的。可是,詩人偏偏另外作爲,就是要寫下“夢不成”。理由何在?就是因爲由於太過於想念情人,反而無法入睡,如此又怎麼能夠夢見自己心愛的人呢?

詩人在此,故意偏離了正常思維,劍走偏鋒,旁敲側擊,反而能夠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由此,纔會變得更加接近於現實裏所發生的某些過程,演繹出符合當下情景之中的人物內在情感變化態勢,形成一種名符其實的人物代入感,令人更好地理解閨中思婦的情感真摯性和延續性。

《閨怨》唐代沈如筠所作,真正把握到閨中人的內心世界 第3張

最後兩句“願隨孤月影,流照伏波營”,忽然逃離了前面的某種含蓄性質,變得直白起來:在音訊全無的情況下,願意追隨着天上的那輪孤月,就像是它的充滿了孤單又孤獨的影子,儘自己的能力去照亮邊塞的軍營。伏波,古代將軍的封號,此處指代軍營。

書信難寄,夢又不成,只能見月生情,一往情深。所以,纔會下意識地想讓自己化作月影,從而可以去流照軍營。事實上,在這個充滿了悲情的想象裏面,一切完全是建立在閨中思婦對身處邊塞親人的思念之上,因而纔會顯得如此真情吐露。

正是基於此點,從字裏行間,可以感受到閨中思婦的那種無能爲力,是如此真切,又是如此悲憤。所以最後的身化月影,並非一種能夠理解爲想象力的技巧手段,而更爲正確的說法是閨中思婦對命運的某種反抗。這種反抗性十分弱小和不自覺,但是卻顯現得分外逼真,也包含有某種意義上的象徵性。

在閨怨詩羣裏,本詩顯得並不突出,或許有題材無新意的原因,也有可能名家名作太多的因素。比如最後兩句,與“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沈期《雜詩三首》),有着異曲同工的妙趣。而借月吟誦抒情,又有“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張九齡《賦得自君之出矣》),也是殊途同歸之感。但是,我們終究不能抹煞掉本詩自身的特點,“善於訴情,又善於遠古”(吳逸一《唐詩正聲》),情真意切,大抵如斯。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