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早發上東門》唐代綦毋潛所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甘

《早發上東門》唐代綦毋潛所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綦毋潛,字孝通,唐朝時期詩人,與王維、張九齡、韋應物等人交好,享有詩名,後世認爲他的詩風與王維接近。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綦毋潛所作的《早發上東門》吧。

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唐朝詩人綦毋潛所交往的,當然也是一些詩人同道爲朋友。名單一列,大多名著當時:李頎、王維、張九齡、儲光羲、孟浩然、盧象、高適、韋應物,可謂精英薈萃,羣星閃耀。

只不過,開元九年(公元721年)時候的綦毋潛,與友人王維的幸運相比,自身的前途還是比較黑暗的。因爲當年科舉開考,王維高中上榜,他卻黯然落第。雖然王維安慰:“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其內心的失落還是無比強烈的。

《早發上東門》唐代綦毋潛所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甘

《早發上東門》

【唐】綦毋潛

十五能文西入秦,

三十無家作路人。

時命不將明主合,

素衣空染洛陽塵。

這首《早發上東門》,又名《落第後口號》。或許,只是對朋友真誠關心的回答;又或者,還有一點兒其它的東西藏在裏面。誰知道呢。上東門,也叫“建春門”,洛陽城共建有十二城門,東面三座,靠近最北邊就是“上東門”。

在這裏,“十五能文西入秦”中的“十五”,和“三十無家作路人”裏的“三十”,它們其實是相對,但是都並非確切的指數。“十五”僅爲說明詩人早慧,富有才華;“三十”則意在指出時間的漫長,被白白浪費虛耗,卻一事無成,功未立,業未就。早年的驚豔和當下的黯淡,鮮明對比之下,益發顯示了詩人落第後的鬱悶之情。

“西入秦”則是引用了蘇秦的典故。蘇秦本爲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當初爲了獲取功名,曾經西向進入秦國,拜見秦孝王進行遊說,最終成就出來一番偉業。詩人心嚮往之,懷着同樣的追求目標和理想抱負,從家鄉來到洛陽,期望能夠建功立業。

《早發上東門》唐代綦毋潛所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甘 第2張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總是充滿了骨感,硌得人咬牙切齒,痛得人夠嗆。詩人多年滯留在洛陽城中,無法得到權貴賞識,無法進入朝廷,無法融入社會,始終只是一個無家可歸的路人,像水面浮萍一直在漂泊。個人身世,足夠淒涼。

此處的“無家”和“路人”,或許在詩人的真實想法之中,並不能當作特定的指向性目標。如果要說得恰當一點,它們更像是一個靈活的比方,是詩人在自身現實基礎上,專門塑造出來的虛擬人物。在真真假假中,虛虛實實間,意圖把沒有本身收穫後的落魄模樣,形容得愈發悲劇一些。

失敗者總是需要找出幾個失敗的理由,以此用來安慰和平衡失意的心情。在“時命不將明主合”中,詩人列出了兩個原因:一個是明面上的“時命”,就是通常俗話所說的“命不好”;另一個就比較隱藏,“不將明主合”,沒能得到聖明君主的徵用。藉口不用多,兩個就正好;人生就是如此難過。

詩人的失落之情,是建立在懷才不遇的想法之上的。由於在統治階層的重壓之下,根本不敢斥責君王的昏庸,所以只能自我開導,自我埋怨:“時也,命也,運也;非吾之所能也”(呂蒙正《寒窖賦》)。甚至連明目張膽的怨言,都不敢輕易地流露,還必須強露笑顏稱昏聵的那一個爲“明主”。真是赤裸裸的嘲諷;對自己,對命運,對人生,對整個世界,或許都有。

《早發上東門》唐代綦毋潛所作,表達了詩人內心的不甘 第3張

在“素衣空染洛陽塵”中,詩人拋棄了戴在臉上的面具。“素衣”代表着自身的高尚情操,還有遠大的政治期許。可惜“不將明主合”,所以只能“空染洛陽塵”。理想被他人輕易踐踏和遺棄,最終拋擲如紙屑,輕飄飄無所依仗。甚至,還受到一定污染,平白弄髒了自己。

詩人的心終究是不甘的。他再也難以忍受這種卑微與怯懦,於是不由自主地泄露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以及由此產生地對曾經嚮往的那些東西的厭倦和憎惡。這種情感的產生是真實的,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漫長的“三十無家作路人”之後,才能慢慢堆積起來的。

詩人巧妙使用數字,在虛實之間,靈活地把握着、忖度着相應的心理需求。數字只是對自身生涯斷片之後的精準描述,畢竟懷才不遇的經歷纔是需要人去注目的。可是現實卻高築隔閡之牆,窒息着奮鬥者的呼吸,在掙扎中遺留下來的、讓人懷念的,也不過是白衣飄飄的少年時代,那一點兒曾經欲與天公試比高的心志。流年似水,素衣也會沾染紅塵吧。那個時候,我們到底還能剩下什麼?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