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詩詞名句 >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代李端所作,觸景生情表達內心的愁緒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代李端所作,觸景生情表達內心的愁緒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端,字正已,中唐時期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他的詩作多爲應酬之作,大多表現出消極避世的思想。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李端所作的《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吧。

自然神祕莫測,喜歡風雲變幻,總是與人性類似,由於其無端性,於是便被塗抹上諸多神性特質。或許,正是因爲這種微妙的神祕性質,所以才更加吸引着人類去探索,去冒險,想要弄清楚其中隱藏着的種種無窮奧妙。世界有多大,誰不想去看看?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代李端所作,觸景生情表達內心的愁緒

哲學家和詩人,或許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個起源於思想,一個發起於靈性。事實上,對於藝術或思想而言,所謂的“科學”反而是荒唐的,更像是鑲嵌在翅膀之上的黃金,固然華麗而寶貴,卻更是牢籠和枷鎖。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

【唐】李端

日落衆山昏,

蕭蕭暮雨繁。

哪堪兩處宿,

共聽一聲猿。

李端(733年—792年),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大曆五年進士。唐朝“大曆十才子”之一,與司空曙、柳中庸、張芬等友善,常有詩作唱和。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其詩多爲應酬之作,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今存《李端詩集》三卷。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代李端所作,觸景生情表達內心的愁緒 第2張

“日落衆山昏,蕭蕭暮雨繁”。日落未落時分,暮鴉投入晚林,羣山掩映如屏風,入目之處,天昏地暗,似乎瞬息間,整個世界變得陌生;卻原來,急驟夜雨速降下來,密集成罩,若籠蓋蔽住視線內所有事物。雨是陌生客,突兀山海間,彷彿驀然生成的內心愁緒,飄灑無邊,纏繞連綿。

古人尤其擅長此種借景即情,大抵因爲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善於觀察周邊景物的變化,從而迎合着來自於內心的種種複雜情感。人是多變的生靈,基本上說的是人在感情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此相類比於自然,人在情感世界裏的掙扎和痛苦,其所能夠造成的恐慌,不僅僅是肉體上的折磨,更多的恐怕應當是發自於心靈上的燃燒。不到毀滅,無法安息。這就是命運的無情與殘酷。

《溪行逢雨與柳中庸》唐代李端所作,觸景生情表達內心的愁緒 第3張

“哪堪兩處宿,共聽一聲猿”。此時此刻,可謂觸景生情,開始涉及到詩人自身的真情實感。夜深人靜,暮雨蕭蕭,想到分居他處的朋友,聽聞窗外一陣緊似一陣的淒厲猿叫聲,心頭驀地闖入一種叫做寂寞的東西。銘刻在骨,難以排遣。一切的一切,在某一個時間段上,變得撲朔迷離起來;當然是情感之上的繁雜性。

在前面兩句之中,詩人似乎大肆書寫自然世界裏的景觀,這當然只是表面上的現象,其真正所想要觸及到的卻是人隱匿於內部小世界裏的情感。到得此處,好像落筆於真實場景,畢竟,詩人和朋友隔離在兩地,而且這裏的猿聲,或許都可能是真實的。然而,當這些東西作爲某種意象深入到詩歌之後,就有可能像來自於《世說新語》或者是民歌中的傳說故事,被另外賦予上某些象徵性,自動帶上許多類型的延續性特質,等待人去解讀。

詩人的魂靈是痛苦的,常常不由自主地墜入情感的深淵,往往糾結在紛紜繁雜的瑣碎細節裏,無法自拔,難以剋制。或許正因爲如此,才能下筆成詩,直抒性靈,即使肝腸寸斷,仍然無怨無悔。此詩從細微處借景,從隱密處抒情,在恍若夢幻或現實兩者之間,努力地維持着某種平衡性,用來傳遞出隸屬於自我內心的真實情懷,細細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如泉涌現。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