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傳統文化 > 水族舞蹈簡介 水族的“鬥角舞”是怎樣跳的

水族舞蹈簡介 水族的“鬥角舞”是怎樣跳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鬥角舞”是表現兩條牛鬥角的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都柳江上游三都一帶水族居住區。牛是農民不會說話的忠實朋友,過去,牛是農耕勞動的重要生產工具。因此,千古以來,農耕民族都喜愛牛,並通過各種藝術形式歌頌牛,表達愛牛的心情,寄託人們對農業豐收的祈願。一些民族還有與牛有關的風俗和節日。中國民間舞蹈中,漢族有“水牛舞”“牛燈”,壯族有“春牛舞”,侗族有“逗春牛”,白族有“耍牛舞”。苗、侗、瑤、布依等民族有鬥牛的風習,仫佬族有敬牛的習俗和“牛王節”,而水族則創作了與衆不同的“鬥角舞”。水族的祖先是古百越人的一支,他們善種水稻,熱愛耕牛,看到毗鄰的苗族、侗族新年鬥牛時,雖也喜歡,但又不忍心讓牛鬥得傷痕累累。於是他們想出了以牛角道具代牛,兩人持道具表現兩牛頂角相鬥,作競技表演的辦法,因此,就叫作“鬥角舞”。

少數民族“鬥角舞”:又叫“鬥牛舞”,相傳遠在明朝初年,水族祖先看到苗族有鬥牛“吃牯髒”祭祖的場面,既熱鬧又隆重。水族因爲窮,沒有水牛,於是用竹篾編成斗笠,用木頭削成水牛角的樣子,安在斗笠頂端兩側,做成牛頭,兩人各拿一個,模仿牛相鬥的架式,跳起了“鬥角舞”。

水族舞蹈簡介 水族的“鬥角舞”是怎樣跳的

三都都江鎮怎雷村,是省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寨。這個寨子裏不僅有長達200多年曆史的“杆欄式”木屋(這種建築與我們常見的木房相比,少了中間的柱子);這裏還有一個“重點保護”的對象--鬥角舞,這個舞蹈是寨裏水族人祖輩傳下來的娛樂方式。

自己縫製的牛角是鬥角舞最關鍵的道具。頭頂牛角,穿上黑色的披風,伴着蘆笙節奏,邊舞邊鬥,猶如水牛在田中玩鬧、打架,動作剛健英武。因此,這裏的水族人形容這個舞蹈,一般都形象地說“打得精彩”。雖然這是祖輩傳下來的舞蹈,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學的,按韋支書的說法:一要受得了累,二要懂點技巧。

村裏會“鬥角”的也就40多人,但是“打得精彩”都是年輕人。如今,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了,也只有過春節的時候寨子裏鬥得最熱鬧。

三都列出的《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鬥角舞、角鼓舞等都位列其中。相信,在民族文化越來越受關注的今天,不管是生活中的傳承,還是舞臺上的演繹,水族舞蹈一定能頑強地生存下去。

關於鬥角舞的起源,有書籍記載。水族祖先看到毗鄰的苗族同胞在過節、祭祀的時候,既有歡快的蘆笙舞,又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很是羨慕。

水族舞蹈簡介 水族的“鬥角舞”是怎樣跳的 第2張

但當時,水族祖先從外地遷來,沒有牛,或者捨不得用牛來打鬥,於是用竹子、木條做成了牛頭,帶上頭頂儼然就是“牛”的形象。

鬥角舞在過節、喪葬、祭祀等活動中都可以跳。尤其是秧苗拔節抽穗後,由舞隊有威望的頭人摘一稻穗在蘆笙上,表示“蘆笙吹漲了穀穗”,用舞蹈迎接豐收年。鬥角舞對耕牛嬉戲、打鬧的形象化表達,正是表現了水族人對牛的感情,實際也是一種耕作文明的體現。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