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原因是什麼

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歷史裏,我們不是第一次跟日本交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近代就是甲午戰爭。那個時候清王朝就已經與日本軍隊交鋒過了。而甲午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以清王朝的腐敗無能而告終。最後就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過你可知道,這一次的清王朝完全是一手好牌打輸了。

相比於二戰中的全面抗日戰爭,甲午戰爭的規模就小得多。實際上一開始大部分的摩擦都是發生在海軍上。而當時日本跟我們的差距也很小,甚至可以說,在海軍實力上,北洋水師甚至比日本海軍還要強大。而二戰的時候我們與日本的差距對比非常懸殊,遠遠不是甲午戰爭時期能夠想象得到的。清王朝本不會失敗

首先甲午戰爭發生的時期,清王朝政府的當權者慈禧根本沒有把注意力放在戰爭上。基本統治階級的注意力全都在權力鬥爭上面,而非對外戰爭。這與二戰時期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區別是十分大的。當時光緒親政,舉國上下都要慈禧把權利交出去。而慈禧爲了保住權利,就讓光緒修建頤和園。說只要光緒修好了,自己就搬出去住。

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原因是什麼

但是這個頤和園本身就是個陷阱,慈禧故意放任貪官污吏在其中侵吞國家財產。而李鴻章因爲是漢人的身份,以及與後來上任的戶部尚書還是死對頭。這就導致了就算李鴻章洞察到了日本已經傾盡全力製造軍艦要賭國運,自己這邊卻不能做出任何反應。甚至連最基本的軍隊運轉都維持不了。

實際上,當時的北洋水師可以說是東亞第一海軍。如果慈禧審時度勢,願意給李鴻章撥款讓他加強北洋水師。那麼等待日本的只有滅亡。甚至可以說,如果那個時候打贏了,直接打到日本本土都不是夢。因爲當時日本爲了這場戰爭已經傾盡所有,幾乎就是賭國運的行爲。

不過李鴻章是漢人,慈禧忌憚他的實力強大會功高蓋主,甚至篡位。於是對他的要求視而不見。因爲在慈禧看來,日本不可能贏。但是如果能借機削弱一下北洋水師,讓李鴻章的地位下降,保住滿清皇室的統治地位,纔是她最想看到的。因爲一來能保證滿清的統治地位,二來還能打擊一下以李鴻章和光緒爲首的洋務派,更加堅實自己的地位。

但是慈禧錯了,北洋水師大敗。可以說甲午戰爭不是日本人與清政府的戰爭,而是李鴻章一個人與日本之間的較量。而李鴻章的各路政敵又在甲午戰爭中費盡心思拖他後腿,可以說不光是有神一般的對手,還有豬一般的隊友。日本已經是傾巢而出

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原因是什麼 第2張

1895年3月,日本的陸軍已經集結在山海關,可以說是真正的玉碎作戰了。而當時清朝陸軍根本沒有日本陸軍強大不說,清政府也是猶猶豫豫,希望能夠保存自己的實力,甘願割地賠款。一方面,日本對甲午戰爭的籌劃從20年前就開始了。而對於清政府來說,雖然李鴻章瞭解到了日本舉國備戰,但是他敵不過他的那些政敵,也敵不過疑神疑鬼的滿清統治者。

其實李鴻章也有戰略,當時他是想一直拖着,把日本的國力直接拖垮。所以他不主動進攻。而光緒帝和慈禧不這麼想,他們希望李鴻章主動出擊,因爲只有這樣才消耗他的兵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穩固滿清皇室的統治地位。所以無視敵人已經更新了裝備,甚至可以說,是故意讓李鴻章面對難以敵對的日本軍。然而他們錯估了日本人的決心和實力,也錯估的自己因爲權謀鬥爭付出的巨大代價。

可以說,甲午戰爭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日本這次的賭國運也賭對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醉心於權力鬥爭導致日本獲得了鉅額利潤和國際聲望。從而拿到了能夠騰飛成爲列強的資本。可以說,正是慈禧和滿清皇室親手把日本送到了列強的位置。如果甲午海戰的時候慈禧重視起來,那麼也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出現。面對自己強大的海軍已經戰敗,慈禧已經慌了神。眼看着對方都打到了關外,爲了保全滿清皇室的統治地位,所以就寧可選擇割地賠款也不願意背水一戰。

甲午戰爭中慈禧爲什麼急於認輸?原因是什麼 第3張

而清政府在仍有一戰之力的時候選擇割地賠款,這讓很多的老百姓開始質疑清政府的統治合法性。他們認爲清政府腐敗無能,根本不把國家利益當做一回事。所以這就間接的孕育了辛亥革命的種子,清政府最後也就消失在了歷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