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軍事新聞 > 戈曾在冷兵器中那麼顯赫 是和車戰有關麼?

戈曾在冷兵器中那麼顯赫 是和車戰有關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矛很可能是最早出現的長兵器,把竹、木杆前端弄得尖銳有刃,或更進一步,把銳利的石刀石劍順着固連在長杆上,就是矛。用青銅鑄短劍,順着固連在長杆上成爲矛,也應是最早出現的金屬長兵器之一吧。

但是,從歷史、文學上看,最顯赫的武器卻是戈。它不但成爲兵的代表,甚至成爲戰爭的象徵。

例如早在《左傳》中有“止戈爲武”的說法,這就是以戈象徵戰爭,類似的有“止戈興仁”(《三國志》),“止戈散馬”(《北齊書》)等。

“干戈”是兵器的通稱,也象徵戰爭,最早見於《詩經》,幹就是盾。後世如李後主的“幾曾識干戈”就同時有這兩重意義。“大動干戈”更是常用語。

還有“枕戈待旦”,“反戈一擊”等等。

至於“金戈鐵馬”更是人們所熟知的象徵戰爭、軍威或戎馬生涯的成語。

戈曾在冷兵器中那麼顯赫 是和車戰有關麼?

漢字中許多和戰爭殺戮有關的字,如戰、戎、戮、戡、武等皆和戈有關。有趣的是,以矛爲偏旁的字幾乎都和戰爭殺戮無關。

其實,在兩千多年前的漢朝,戈已經不再是實用的兵器了。這更可證明,戈的地位在歷史上曾非常顯赫,絕不是刀、劍、矛等所能相比的。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不是同爲長兵器的、直剌最有力的矛?

作爲長兵器,戈矛曾並存。

矛不但可以被推測爲最早出現的長兵器之一,應該是正面對敵時刺殺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從歷史文獻上看,矛也出現的非常早。在《尚書·牧誓》中就有“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堅起你們的矛,我們來宣誓。)的說法。但是在文學、歷史上的地位卻相對低的多。

這和戈的使用者有關。

戈的殺傷部是橫向的戈頭,含有銳利的鋒和雙面刃的援,戈頭和長杆(稱作柲,即柄,音必)橫向固連的一種長武器。利於橫擊、鉤殺、啄擊等。

戈柲的長短可有不同,出土文物顯示,最長的柲可達三米。

戈在古代早期最顯赫,應該和車戰有關。戰車前有牽引的馬,當戰車向敵衝鋒時,馬是不會向對方的車馬迎頭撞上去,所以,主要的戰鬥應該發生在側面。而車行較快時,橫向用矛直接刺中的機會轉瞬即逝,準確擊中還應有提前量,準確度可能下降。

用戈橫向出擊,好像是橫向攔截,戈的側面突出的刃,可以像一個銳利的鉤子一樣殺傷。這樣,不但可能有較高的準確度,而且可以利用戰車運動的動能,增加攻擊力度。從戰車上與敵格鬥的武士的角度說,用戈要比用矛有利的。

矛當然也是很重要的。跟着戰車作戰的步卒,主要是武器很可能是矛。步卒正面對敵的機會要多的多。矛的使用普遍性可以由前面提到的《尚書》中的誓言及“自相矛盾”這個成語推想到。爲什麼同樣使用很普遍的矛和盾的地位有這樣大的差異呢?

戈的地位要顯赫的原因在於在戰場上的貴族、將軍們都是在戰車上的,他們趁手的長兵器是戈而不是矛。武器因主人而貴,因而戈和矛的高下地位不可同日而語。隨着以戰車爲主的戰爭形態的消失,戈也就進入了博物館,但是在文學上地位反而因此而更高。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