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墨者的精神作風,對中國理想人格的完善有着怎樣的影響和貢獻?

墨者的精神作風,對中國理想人格的完善有着怎樣的影響和貢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墨子思想作爲一個思想體系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自秦之後是不復存在了。墨子本人作爲一個傑出的思想家其道德人格力量,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其弟子後學——墨者的精神作風,對中國傳統文化理想人格的完善確有影響和貢獻。

墨者的精神作風,對中國理想人格的完善有着怎樣的影響和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認識是個人道德修養,家庭倫理關係的和諧,對國家、社會義務三者的統一,所謂“修身、齊家、冶國、平天下”融爲一體。首先是要求個人對社會應承擔的義務。以天下爲己任的歷史責任感,思想深層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是理想人格應具有的道德責任感。以身赴義,殺身成仁,持節不屈,鞠躬盡卒,死而後己,剛正不阿被奉爲理想人格的典範。歷代所傳頌的一些志士仁人,正是他們在大節大義上的高風亮節,爲人所敬仰。士可殺而不可辱的信條正是表現了理想人格對個人信念的一種崇高感。其次,在社會倫理道德上,要求能涉身處地爲別人着想,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提倡忠恕愛人。雖然這種忠恕之道有其階級內容,但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惻隱仁慈之心,仍是一種理想的倫理道德風範,是理想人格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爲一個人來說,他的品德,他的修養對理想人格的完善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強調修身。人品的高低對一個人學術水平,政績好壞的評價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正其身,具體地說,要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師、友各自的行爲、言語都應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達到完美。個人的道德人品的榜樣力量是巨大的,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正心,誠意,寡慾,知廉恥,明是非,懂辭讓,是傳統文化對個人人品修養規範的基本內容。取義,成仁,正身這三個環節構成了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認識的基本結構。

墨子一生“摩頂放踵利天下爲之”,是以身赴義,以天下爲已任的典型。他對自己所信奉的主義和社會理想堅韌不拔的執着追求,所表現出來的“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犧牲精神,正是傳統文化理想人格所追求的成大義的境界。墨子的精神作風爲取大義注入了一股積極精神,取義不只是一種豪言壯語,而是一種言行一致,付之於實踐的獻身行爲。這種獻身行爲不只表現在生死榮辱存亡關鍵時刻的以身殉義,而且表現在長期的艱苦卓絕的實踐活動中孜孜不倦的追求,奮鬥。莊子說:“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可得也,雖枯搞不捨也!”①這種精神和孔子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執着追求是一脈相通的,也是歷代君子之儒所稱頌和發揚的東西。

其二,墨子力倡“兼相愛,交相利”,有財相分,有利相交,有力助人,使老有所養,幼有所育,人皆溫飽的友愛互助的社會道德倫理觀,雖然具有絕對平均主義的原始平等思想,但其基調仍有推己及人,忠恕愛人的傾向。這點和傳統文化所倡導的敬老,愛幼,助人爲樂的社會道德是相合拍的。

其三,墨子對個人品格修養的要求,磨鍊和儒學有相通之處,它強調言行一致,而行爲本。“君子戰雖有陣,而勇爲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爲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這裏墨子所說的勇、哀、行不僅指的是個人的內在精神、品格和修養,而且更多地是指個人的行爲實踐。墨子強調的修身要求表裏如一,不僅是一種道德的自我內省體驗,而更是一種實踐的磨鍊。“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只有在實踐磨鍊基礎上,形成的道德人品,才能算是達到了本固。本固才能志強智達,言信行果,篤道博物,辨察是非。這和儒學所說的,只有先正心、誠意、寡慾,才能知廉恥,明是非;只有完成了修身,纔有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套理論十分相近。如果身不正,本不固,則必定“原濁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耗”。

墨者的精神作風,對中國理想人格的完善有着怎樣的影響和貢獻? 第2張

墨子修身,強調吃苦耐勞的磨鍊,艱苦卓絕的身體力行更多於自我的道德踐履,內省體驗。墨家把“以裘褐爲衣,以跂 爲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爲極譽爲禹之道,奉爲墨者的基本準則。這種在積極的實踐中培養人的優良品格,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磨鍊方法,爲傳統文化個人道德修養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和方法。後來的顏李學派正是看到了儒學諸如“見賢思齊”,“吾日三省吾身”,“言忠信,行篤敬”,“反求諸己”,“反身而誠”的內省體驗修養方法的侷限,而大力倡導身體力行的修養方法,爲傳統文化在其後期關於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完善注入了一股新意。正是平時長期的實踐磨鍊,達到信念的堅定不移,意志的堅韌不拔,精神境界的高尚。這樣,才能在面臨生死榮辱的抉擇時大節不亂,大義凜然。這點,墨子和儒學的看法是一致的。只不過兩者的方法不太一樣,墨子更注重吃苦耐勞禁慾的磨鍊,所以人稱墨學“儉而難遵”,“其道大觳”,“其行難爲”,“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和儒學所倡導的內省體驗,道德踐履相比,確實更難遵守。但是,墨子這種刻苦磨鍊的自我修養方法也或多或少地影響了儒學。歷代志士仁人從“凡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增益其所不能”的磨練修養的訓條中吸取取義成仁的力量和信念。

理想人格是傳統文化對人的精神修養要求的一種理想境界。它確實薰陶了一大批民族的精英,歷代的志士仁人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使其具體化,並豐富了它的內容。理想人格將個人的品行和社會、國家利益融爲一體,個人的小我只有在國家、社會的大我之中,其品格,其道德,其精神,其修養,其思想纔有存在的價值,纔有可能昇華到理想人格的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河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傳統文化的理想人格,正是在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之中,在爲國爲民的獻身精神中得到了體現。

墨子關於興天下之利,友愛互助,刻苦自律是聖人之道,君子之德的思想給傳統文化所稱頌的理想人格注入了積極內容。儒學雖有積極人世的參與精神,但也存有明哲保身的消極一面。道、佛兩家則以自我的醒悟,自身的保全而回避了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所以,後世的君子儒,在仕途順利,奮發進取的時刻,以天下爲己任,而在失意消極的時候,則往往以清淨自潔爲高,在莊禪的逍遙中尋求自我清白的慰藉。墨子則不然,他一生倡導,一生實踐的都是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艱苦卓絕的奮鬥,勤儉刻苦的自律,堅持不懈的努力,以身殉義,視死如歸,義無反顧的決心確給人一種感人的力量,使人的精神爲之一振,激勵着人的進取和奮鬥。這種積極內容的注入,使傳統文化關於理想人格的構成具有更多的前仆後繼,寧死不屈的勇敢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大無畏的人格力量。這種理想人格的積極內容鑄造了我們民族精神光輝燦爛的一面。民族、國家、社會的羣體意識在這種理想人格中得到體現,它在精神上支持了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危難時刻自尊,自信的信念、激勵,促使了民族團結奮鬥,救亡圖存,自強自立。我們譽之爲民族魂的,正是理想人格的凝聚力和感人的魅力。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