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割雞焉用牛刀”,“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是可忍,孰不可忍也”,“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這些婦孺皆知的成語都來自《論語》,它們分別出自《陽貨篇》、《子張篇》、《八佾篇》和《述而篇》。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書不在厚,有味則馨;言不在多,醒世則經。

不僅《論語》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幾乎是中華文化的代名詞(姑且這樣說),至今還影響深遠,就具體而言,它語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練又具有格言體制,易讀易誦。所談內容涉及人生修養的方方面面,對於如何做人如何處事頗有啓迪。這對青年人很有裨益。孔子的命運從斯文掃地到送上神壇,風水輪流轉,曾經幾次起,幾次落。孔子曾經自我總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網絡配圖

曾“惶惶如喪家之犬”、斷食絕糧的孔子創建儒家學說之後,寂寞了數百年,到了漢武帝時代時來運轉,得到意想不到的重視,以至於到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地步。從漢武帝到康熙,歷代帝王給孔子的封號由“文宣王”到“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先後成爲五朝師者至尊。孔子成了名副其實的貴族,惟一的貴族,因爲他的身份不受朝代更迭的影響。孔子的歷史地位高到什麼程度呢?用他的粉絲朱熹的話來形容,叫“天不生孔子,萬古如長夜”。忽然到了五四時期,到處都喊“打倒孔家店”,我小時候還學過歌曲:“孔老二,是壞東西。”幾十年過後,國學又熱了起來,又開始成爲各種人的“心得”、“感悟”了,雜七雜八的“大師班”也舉辦起來,爲大學帶來利潤,爲老闆們帶來證書,在可預見到的將來,他老人家還會接着熱下去,高燒不退。

正常嗎?不正常。越熱越不容易看到真相。那麼孔子的廬山真面目到底是什麼樣呢?我們先看看權威的書是怎麼說的。《史記·孔子世家》裏,對孔子的生平有詳細的記載。從司馬遷的安排可以看出孔子的歷史地位。《史記》中的“世家”,本來是記載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諸侯,卻被列入世家,爲什麼呢?司馬遷的意思是,孔子一生講學,尤其是周遊列國回來之後,專心培養、教育後一代,各國的精英分子多是孔子培養的,孔子做的是有利於千秋萬代的事業,他的言行思想也必將影響千秋後世,所以將他列入世家。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人。生於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死於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魯哀公十六年)。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第2張

網絡配圖

孔門弟子三千,賢者72人。他們散佈在各個諸侯國,成爲各國的精英。孔子在當時不僅僅學問最大,而且也是精英們的精神領袖。孔子的“祖籍”是宋國,他的祖先是宋國的貴族孔防叔,孔子出生時,老爸叔梁紇已經是66歲的老人,3年後,父親便去世。後來因爲宋國發生內亂,孔母顏氏便攜子移居曲阜闕里,過着艱難的生活。孔子後來回憶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孔子在20多歲的時候在魯國當過管理倉庫和牛羊之類的閒官,後來一直沒有得到重用,直到快50歲的時候,才被魯定公任命爲地方的行政長官;第三年升爲司空,相當於工程建設部長;第四年,51歲的孔子當上了魯國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吧,並且代行魯相職務。這是孔子一生中當過最大的官了——攝行魯相,也就是代理總理,但也僅僅三個月,就被季氏等人攆下臺了。

罷官之後,魯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54歲的孔子因屢受排擠,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帶着弟子,向各國的公卿大夫和諸侯王宣講他的政治思想,整整奔波了14年,但不是被排斥,就是被驅趕,甚至被追殺,路上還差點餓死。68歲,又回到魯國,開始著書立說,編訂六經。40歲以後,孔子在一棵杏樹下面講學。他是開辦民間教育的第一人。有學者評價:孔子,是萬世宗師,是千年中國文化的標誌,他建立了影響千年、影響東方的思想體系。二千年的中國文化因爲有了孔子的思想,而顯得深邃有力,今日的東方文化因爲有了中國文化而燦爛輝煌。一個集二千年中國文化、思想於一身的人,後世子孫對他的膜拜,不僅有虔誠,更應有一份文化心靈上的感應。

孔子是傳承中華文化遺產的偉大功臣。他以廣博的知識,勞苦一生,收集整理他以前的古代文化遺產,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很難設想,如果沒有孔子這些勞動成果,古代中華文化會留下多大的空白。僅此一點,我們後人就應該對孔子表達敬意和感激。譚盾說,我非常厭惡對經典的、高尚的東西都嗤之以鼻,管孔子叫孔老二,打倒和顛覆一切經典,我覺得這是數典忘祖。這些話說得太大了,有點像領導在大會上的發言稿。我們來看點細節吧:孔子的七十二門徒中,子路一向最魯莽爽直。有一天,他問孔子爲政首先要幹什麼。孔子毫不猶豫地回答:“正名!”子路不以爲然,說老師這年頭你談“正名”太迂腐了吧,太書呆子了吧?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第3張

網絡配圖

孔子嚴肅起來,但沒有發火,仍不失夫子本色,來了一段堪稱名言的“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名不正或者不命名,就嘴軟、心虛、沒章法,弄來弄去,弄不好就讓當事人無所措手足,所以必須劃出可爲不可爲的界限,讓人有序可依循。幾句話就像一篇結構完整、不可挑剔的議論文。子路服了。不服不行,因爲老師的話說得很宏觀也很全面,想的都是安邦定國、牧民治世的大事。出口成章啊。什麼叫遠見卓識?聽聽孔子的話就明白了。

孔子對社會公平正義等問題,有敏銳的觀察,而且通過一件小事馬上就能感覺到。記得曾經在《思維與智慧》雜誌上,看到一則關於孔子的故事,大意是:春秋時代,魯國有這樣一條法規:凡是魯國人到其他國家去旅行,看到有魯國人淪爲奴隸,可以自己墊錢把他先贖回來,待回魯國後到官府去報銷。官府用國庫的錢支付贖金並給予一定的獎勵。孔子有個學生子貢,到國外去,恰好碰見一個魯國人在那裏做奴隸,就掏錢贖出了他。回國以後這個學生既沒有張揚,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所墊付的贖金。那個被贖回的人把情況講給衆人聽,人們都稱讚子貢仗義,人格高尚。一時間,街頭巷尾都把這件事當做美談。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不僅沒有表揚子貢,還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責怪他犯了一個有違社會大道的錯誤,是隻爲小義而不顧大道。孔子指出:由於這個學生沒有到官府去報銷贖金而被人們稱讚爲品格高尚,那麼其他的人在國外看到魯國人淪爲奴隸,就要對是否墊錢把他贖出來而產生猶豫,因爲墊錢把他贖出來再去官府報銷領獎,人們會說自己不仗義,不高尚;不去官府報銷,自己的損失誰來補?於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裝沒看見。從客觀上講,子貢的行爲妨礙了更多的在外國做奴隸的魯國人被贖買回來。孔子透過看似高尚的現象看到深遠的負面影響,從一片叫好聲中看到隱藏的危害。

孔門弟子們官運亨通:爲何孔子想當官卻沒人要? 第4張

網絡配圖

這纔是真實的孔子。但是,漢朝之後的歷代帝王都拿孔子當牌位,把他老人家當成神供起來。後來的王朝把四書弄成必考科目,通過科舉考試,考上舉人、進士的,都要去廟裏祭孔。據有關史料記載,古時讀書人獲取“狀元”功名後,都要到孔廟大成殿行古禮參拜孔聖,誦讀孔聖經典語錄,緬懷孔聖訓誡等,久而久之,形成傳世禮制,稱“狀元禮”。誰要是在祭拜的過程中開小差,交頭接耳,輕者取消錄取資格,重者打入大牢。孔子被莊嚴化,被當神供了起來,一個原本有血有肉的老人愣是被變成了僵硬的泥塑,被架空成一個代替統治者訓導老百姓的老夫子,成了一個再也無法親近的人。這實在是歷史的誤會。孔子從來就沒有高高興興過,也不可能有這種感覺。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