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孔子的弟子多達三千人,顏回爲何卻是其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的弟子多達三千人,顏回爲何卻是其最得意的弟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一生都在遵循誨人不倦的教育原則,從事教育事業長達數十年,弟子達三千多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人,哲人十人。那麼,爲什麼說顏回是孔子最爲得意的弟子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

有一次,顏回到街上買東西,看到一家布店前站滿了人。顏回上前詢問得知,原來是買賣雙方發生了矛盾。

買布的人說道∶“三八二十三,你爲何說二十四,是想騙我錢嗎?”顏回聽了之後,走上前去,說道∶“這位兄弟,三八二十四,不是二十三,你算錯了。既然弄清楚了,就不要再吵了。”

孔子的弟子多達三千人,顏回爲何卻是其最得意的弟子?

聽了顏回的話,買布的人很不服氣,指着顏回說道∶“你是誰啊?瞎管什麼閒事?評理只能找孔夫子,由他說了算。我們可以去評評理。”

顏回說道∶“好!不過,若是你錯了怎麼辦?”買布的人說道∶“若是我輸了,可以拿走我的人頭!”顏回便說道∶“如若我輸了,可以贏走我的冠。”

於是,他們找到了孔子。孔子問明具體情況之後,說道∶“三八二十三!顏回輸了,把冠給別人。”

顏回是一個不與孔子爭辯的人,只好摘下帽子,給了那個買布的。接過帽子之後,買布的人興高采烈地走了。

對於孔子的評判,顏回雖然服從,但是仍然想不通原因。於是,顏回認爲孔子年紀大,老糊塗了,決定不再跟隨孔子。

第二天,顏回藉口家裏有事,請假回去了。孔子知道他的心思,但沒有說出來,在他臨走的時候,孔子說道∶“贈你一句話∶幹年古樹莫存身,殺人不明勿動手。”顏回說聲告辭,便動身回去了。

在回去的路上,狂風突起,電閃雷鳴,大雨將至。情急之下,顏回躲到一棵樹幹的空心處,想暫時避避雨。這時,顏回想到那句“千年古樹莫存身”,便走了出來。剛走開不遠,一道閃電劃過,雷聲四起,古樹被劈得粉碎。

顏回嚇得驚呆了,沒想到孔子的話應驗了。想想後一句話,顏回自言自語道∶“我會殺人?”

趕到家的時候,已是深夜。見家人都已睡熟,便不想驚動,用隨身帶着的寶劍,打開了妻子臥室的門閂。走到妻子牀頭的時候,顏回發現南邊一個頭,北邊一個頭,頓時怒火中燒。

拿起寶劍想要砍下去,這時,顏回想到那句“殺人不明勿動手”,點亮油燈,發現是妻子和妹妹。

天一亮,顏回就急忙趕了回去,跪在孔子身邊,說道∶“老師真是料事如神啊!”

孔子解釋道∶“我之所以說三八二十三,是因爲你們的賭注。你輸了,只是一個冠,而他輸了,就是一條人命。你覺得,應該誰輸比較好?”

顏回頓時醒悟過來,說道∶“老師以大局爲重,實在是學生愚昧啊!”此後,顏回一直跟隨在孔子身邊,是孔子最爲得意的弟子。

顏回最大的優點就是十分好學,並且能夠自我改善。在孔子看來,以文傳授於弟子,而學問中的“學”是至關重要的,對於君子道德的實踐具有很大的作用。在孔子眼裏,相比於文化知識的獲得,學生的道德修養更加重要。孔子認爲,作爲學習者,首要任務便是學會如何改善自身,努力把自己培養成一個道德高尚的君子。《論語》雲∶“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其中“爲己之學”便是將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努力地改善自我。“爲人之學”更多的是技能,而不是僵化的知識。

孔子的弟子多達三千人,顏回爲何卻是其最得意的弟子? 第2張

《大學》雲∶“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所謂的“格物致知”,便是通過學習,要掌握真理,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作爲君子,要不斷改善自身行爲,保持內心的平和,做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孔子的學問中,最基本的原則在於“爲己”,即改善自身,努力成爲一個充滿仁義道德的君子。

顏回之所以受到孔子的肯定,就在於其“爲己之學”的優秀。《論語》中記錄了多次顏回與孔子的對話。

《論語·先進》∶“季康子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爲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很多擔任高官,享受人們擁戴的人。但是,唯有顏回十分好學,與其他弟子相比,顏回“不遷怒,不貳過”。這個可以說明,顏回始終保持着平和的心態,加強改善自我,不但學的知識,也用於實踐。在孔子的眼裏,“爲己之學”的弟子纔是真正的好學之人。

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顏回成仁,能夠保持安然的處世態度。在《論語》中,孔子這樣描述自己∶“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與孔子相似,顏回對待人生的態度也十分樂觀、豁達。儘管家境貧寒,條件艱苦,卻仍然安然生活,心情愉悅,精神世界反倒十分富足。《論語》雲∶“腎患同地一第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哉同也!”孔子十分稱讚顏回的生活態度,不追求物質利益,講究樂生。

周遊列國時,在陳蔡之地,孔子師徒被圍困。其時,乾糧已經吃完,好多弟子餓得生病了。但是,孔子仍然不停地講課,還不斷調節講課的氣氛。子路說道∶“原來像君子一樣道德高尚的人,也會走投無路。”

孔子說道∶“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君子能夠堅守自己的操守,而小人往往胡作非爲。”

這個時候,只有顏回對孔子的學說和思想深信不疑,說道∶“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意思是說,君子道德高尚,卻不被別人接受,不是君子的錯誤。

聽了顏回的話,孔子笑道∶“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爲爾宰。”意思是說,孔子把顏回當成自己最忠實的弟子。

由此可見,在很多事情上,顏回和孔子保持着相同的觀點,堅守君子的操守。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