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與美貌無關?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

與美貌無關?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在我們的傳統的印象裏,後宮佳麗個個都是貌美如花,傾國傾城的,而近年來公佈的一些清代皇后皇妃的老照片卻讓人大跌眼鏡--照片中的女人大多相貌平平,不少甚至可以用醜陋來形容。這種強烈的反差讓人不禁要問:她們是如何被選入宮中的?解開這一疑問,就要從清宮“選秀”制度說起。

  順治帝創制“選秀”制度

所謂“選秀”,是清朝政府爲皇帝和皇室子弟選擇妻室和宮女的獨特方法。清宮的“選秀”制度是清代第一位入關的少年皇帝順治帝創制的。

與美貌無關?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

網絡配圖

最初,清代皇室的“擇偶”標準並無定規,一般爲鞏固政權、聯結盟友,多選擇與蒙古王公聯姻。順治帝的母親——鼎鼎有名的孝莊太后就來自蒙古大草原。依照慣例,順治帝14歲那年,孝莊太后爲他迎娶了他的第一位皇后——蒙古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孝莊太后的侄女博爾濟吉特氏。但年少的順治帝並不喜歡這位性格有些刁蠻的皇后,小兩口的感情越過越淡,順治帝也逐漸產生了“廢后重選”的念頭。終於,在這段婚姻維持了兩年後,順治帝以“當年罪臣多爾袞包辦婚姻”爲由廢掉了博爾濟吉特氏。情感生活遇挫的順治帝決意親自挑選一位中意的伴侶,於是他通過孝莊太后的懿旨頒行了新的皇家“擇偶”辦法:“選立皇后,作範中宮,敬稽典禮,應於內滿洲官員之女,在外蒙古貝勒以下、大臣以上女子中,敬慎選擇。”(《清世祖實錄》)這一指令改變了傳統的清朝皇族婚姻方式,將滿洲官員和外藩王公大臣家的女子納入選擇的領域,擴大了聯姻的範圍。這就是最初的清宮“選秀”制。

清宮的“選秀”制實際上分爲兩種。一種是在內務府包衣三旗(清代皇室的奴隸)中進行的每年一選的“選秀”,主要是爲宮中選擇宮女(此非本文探討內容)。另一種是針對八旗女子的“選秀”,主要爲皇家選擇妻室。這種“選秀”每三年舉行一次,滿、蒙、漢八旗人家13歲至16歲的女孩子都必須參加。經層層篩選後,選中者留在宮中,或成爲皇帝的妃嬪,或被賜予皇室子孫做妻室;而沒有被選中者,則賜返回家,自行婚配。值得注意的是,在應選年齡內的女孩子如未參加“選秀”,或在“選秀”前已定終身的,其家庭將被治以重罪。乾隆五年(1740),朝廷更是對“選秀”制進行了進一步規定,要求在應選之年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參加閱選的女子,必須在下一次的“選秀”中補選,不得遺漏。由此可見,清政府對“選秀”制度非常重視。度非常重視。

清宮“選秀”制度自順治帝時創制,一直持續到光緒帝末期才被廢止,前後舉行過80餘次。可以說,清宮“選秀”制度幾乎貫穿了清朝入關後的整部歷史。

  “留牌子”與“撂牌子”

“選秀”制不僅擴大了清代皇室選擇妻室的範圍,也使更多的女子獲得了進宮享受榮華富貴的機會。每到“選秀”之年,各省的適齡女子便由其所在旗營選派,乘騾車送至京城。僱騾車的費用則由朝廷統一發放。

各位應選“秀女”們到達京城後,略行休整,便在本旗參領、領催的安排下開始“排車”。所謂“排車”,就是排列“秀女”們入宮參選的順序。一般來講,隊伍先按照滿、蒙、漢的次序排列。然後在三個民族隊列中再排序,宮中后妃們的親戚排在最前面,其次是曾經初選選中、此次是複選的女子,最後是這次新到的“秀女”。最後在每類人羣中,又按年齡大小排定次序。在“排車”一切就緒後,“秀女”們便在日落時乘車依次前往皇宮。每架車上懸掛兩個燈籠,燈籠上帶有“某旗某佐領某某人之女”的標誌。“秀女”的車隊約在傍晚到達地安門,再由地安門前往神武門等候。皇宮太監開啓宮門,“秀女”們也依次下車,過“順貞門”(取義“既順且貞”)前往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接受閱選。

“秀女”們五六個人站成一排,依次進入接受閱選。被選中的“秀女”,寫有她姓氏等信息的名牌將被留存,叫做“留牌子”;同理,沒有被選中的,就稱爲“撂牌子”。被“撂牌子”的女子,由太監帶出宮後,便可自行婚配了。而被“留牌子”的,則進入下一個環節——定期複選。定期複選頻繁且更爲嚴格,未被複選上的女子則同樣賜返還家;複選再次被選中的“秀女”,就會成爲未來皇族后妃的候選人。然而成爲候選人之後仍不算結束,這些“秀女”還要經過“引閱”“、復看”、“留宮住宿”等諸多環節,才能最終成爲真正的皇族妻室。

與美貌無關?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 第2張

網絡配圖

  門第第一?品行第二

下面便說到我們所關注的正題了:清宮“選秀”到底以什麼爲標準?美麗的容貌是否是入選後宮的主要標準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清宮“選秀”並非“選美”,而且美貌還有可能成爲被淘汰的理由。

首先,清宮“選秀”的範圍有限,只是在八旗女子中進行選擇,廣大的平民女子是沒有資格參加的,所以候選人數並不多,選出美貌女子的概率也有限。其次,清朝統治者對“女色”存有一種忌憚心理。清宮“選秀”制度中就明文規定,八旗秀女被閱選時,必須穿着旗裝,更不允許濃妝豔抹。而且,越是貌美的女子,越容易被人聯想到“紅顏禍水”一類的詞彙,而遭到閱選“秀女”的太后的抵制和滿朝文武的指責。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帝王好色是極不光彩的事情,所以就算是皇帝已有“意之所屬”,也不敢輕易犯“好色”之大忌。

清宮“選秀”的真正標準是品行和門第。所謂品行,就是說所選之女應有“母儀”,有仁厚端方之相,儀態莊重,慈威並濟;性格方面應是孝慈、溫恭、寬仁、淑慎,不急不躁,通情達理。所謂門第,就是該女子出身如何,王府千金和旗兵之女在選秀的天平上是有天壤之別的。

在品行和門第這兩條標準的權衡中,門第是第一位的。清代的皇家后妃大多出自名門,而品行倒在其次。至於相貌,很多時候更是連考慮都不考慮的因素了。光緒帝的紅顏知己珍妃相貌尚可,但她並不是憑藉美貌入宮,而是憑藉顯赫的門第——父親長敘官至侍郎;祖父裕泰是曾任閩浙總督和陝甘總督的封疆大吏;伯父長善是廣州將軍,同時又是大學士桂良的女婿、恭親王奕的連襟。至於光緒帝的皇后——後來的隆裕太后,衆所周知,奇醜無比,但她無人可比的門第彌補了相貌的不足。於是,在清宮“選秀”的特有標準下,她以堂堂慈禧太后侄女的尊位入主後宮,母儀天下。

與美貌無關?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 第3張

網絡配圖

  慈禧太后的“大清門之恨”

最終被選中的“秀女”之中,以選爲皇后者最爲尊貴。皇帝要舉行隆重的婚娶大典來迎娶皇后,其中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皇后被迎娶時的進宮路線。按清制規定,皇后的轎子要從大清門(明清兩代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外門,又稱“皇城第一門”,1959年擴建天安門廣場時拆除,1976年在其遺址處修建了毛主席紀念堂)擡進來,依次通過天安門、午門,直至後宮。而被選爲妃嬪的“秀女”,則只能從紫禁城的後門神武門入宮。於是,走沒走過大清門,便成爲衡量後宮地位尊卑的一項尺度。

慈禧太后以“選秀”入宮,但只被封爲貴人,後因得寵,逐步擡升。但這無法彌補她沒有走過大清門的遺憾,所以她格外忌諱這點。偏巧,與她不和的兒媳婦——同治帝的皇后阿魯忒氏是從大清門入宮的正宮皇后。阿魯忒氏與慈禧太后沒有親緣關係,在性情、愛好等方面又有較大差異,加之她有些清高,因此素來不討慈禧太后喜歡。

一天,慈禧太后責罵阿魯忒氏,阿魯忒氏在忍無可忍之時說出一句“請給媳婦留點尊嚴,媳婦是從大清門擡進來的”。這直接刺到了慈禧太后的痛處,並讓她產生了置兒媳婦於死地的殺心。結果,同治帝死後不到100天,年輕的皇后阿魯忒氏就在慈禧太后的虐待和逼迫下自殺殉葬了。

原來,清朝的後宮女人並不都是傾國傾城的絕代佳人。慈禧太后難稱貌美,而隆裕皇后更是長相奇醜。她們能被選爲“後宮佳麗”?就是和獨特的清宮“選秀”制度有關。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