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晉清談”到底是什麼?類似於“達人秀”

“魏晉清談”到底是什麼?類似於“達人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談是兩晉的特產。哪個人不會清談,就像現在不會打高爾夫球一樣,進不了上流社會。名士們舉辦高級沙龍,娛樂活動主要就是清談。

清談到底是什麼呢?

一般都是談哲學問題

先來說說清談的形式。

人數:兩三個、七八個或者十幾個,很隨意,大家高興就湊一起。

地點:陋室中、樹林裏、山坡上、溪水邊,哪兒舒服就在哪兒。

時間: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覺得爽,通宵也可以。參與的人比玩網絡遊戲都來勁,像打了雞血似的,越說越亢奮,毫無倦意。

內容:多是哲學問題。比如“世界萬物生於有,還是生於無?”“一個人聽了音樂會高興或者悲傷,那麼高興、悲傷是源於音樂、還是源於人本來的心情?”

謝安曾問殷浩:眼睛可以看到各種形象,那麼這些形象是進入眼睛了呢,還是沒有進入眼睛?

總之,主題本身並沒有固定的答案,就看誰觀點新奇,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刺出一劍”,又能不着痕跡收回來,讓人大呼過癮。

“魏晉清談”到底是什麼?類似於“達人秀”

網絡配圖

過程:一般人多的時候,開始會七嘴八舌,但往往其中有兩個絕頂高手,來回辯論,相互駁斥。其他人就都插不上嘴了,變成如癡如醉的聽衆。

類似於現在的“說話達人秀”綜藝節目《奇葩說》,由馬東主持,請蔡康永、高曉鬆、金星等人擔任嘉賓,多個選手分成兩派。每期規定一個主題,比如“好朋友的戀人出軌,你要不要告訴好朋友?”“婚後遇見此生摯愛,要不要離婚?”等等,然後兩派脣槍舌劍,看誰更犀利、更機智。

清談緣於儒家的沒落

那麼清談是怎麼來的呢?最直接的原因是文人對儒家的信仰崩塌了,道家填補了心靈的空虛。

春秋戰國時,百家爭鳴,思想是自由的。漢武帝上臺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變成“主科”,成了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其他學說都成“副科”,不用參加全國“統考”,讀多了沒什麼作用。

儒家的主導思想是:社會是有病的,讀書人要立志成爲拯救天下的“醫生”,良方是“仁”和“義”。到了東漢末年,貪污受賄盛行、國家糜爛不堪,卑鄙無恥的人做大官,正直有學問的人被排擠,甚至被砍頭。

大夫們越來越困惑:讀這些“破”儒學經典有什麼用?難道爲了當官就可以不要臉?曾經的精神支柱轟然倒下。

道家不失時機“插足”進來,輕聲地問:你心中有煩惱嗎?是想不開嗎?那是因爲你沒有放下。人生的痛苦和快樂,都是來源於你的內心。心是苦的,人生便如苦海無邊;心是甜的,人生處處都是曼妙風景。

如同現在的心靈雞湯,在士大夫的“朋友圈”發瘋似地流傳蔓延。一方面是因爲關在儒學的屋子裏太久了,死板沉悶,透出殭屍的味道。突然窗戶打開,吹來了一陣清新之風;另一方面,可以忘記現實的苦痛,在麻醉中得到暫時的快樂。

於是道家思想開始興起,西晉有兩個出名的“大師”,叫何晏、王弼,他們的祕密武器是三本書:《莊子》、《老子》、《周易》,合稱爲“三玄”。他們爲這三本書加上自己的註解,到處做宣傳,稱爲“玄學”。

“清談”開始粉墨登場。

清談內容的變化

“清談”一開始既談“儒”,也談“道”。後來專談“玄學”了,這是爲什麼呢?

因爲道家和儒家,最早並不是勢不兩立的“仇人”,而是“你中我有,我中有你”。兩者有共同點:他們都認爲老天有他自己的規律,如果符合這個規律,就是正確的,稱爲“道”。

不同點在於:儒家認爲,人要通過老師的指點、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習,才能找到“道”,主張“有爲”;道家認爲,人只要順應自然,清心寡慾,什麼都不要爭,就是“道”,主張“無爲”。

就像教育小孩一樣,儒學認爲他要天天學習,才能找到真理;道家認爲,玩是小孩的天性,小孩想玩就玩,管他幹嗎?一開始雙方有交叉。那就是:教育也要符合小孩玩的天性,主張“寓教於樂”。這樣,儒和道就融爲一體了。

“魏晉清談”到底是什麼?類似於“達人秀” 第2張

網絡配圖

大名士王衍,是清談的高手,他問阮修:老莊和儒學有什麼不同呢?

阮修說:將無同。

這三個字意思是:恐怕是相同的。王衍非常賞識他的這句話,就任命他爲曹掾,相當於在官署裏擔任一個差事。阮修也被稱爲“三語掾”。

變成了“慢性毒品”

但是後來二者分道揚鑣,儒者成“正人君子”,道者成“放蕩浪子”。

司馬氏奪權後,一半人跟着司馬氏升官發財,就力挺儒家,主張“入世”;一半人是曹氏的忠臣,不願意和司馬氏合作,但說多了又怕被殺頭,力挺道家,主張“出世”。

“出世”有兩個顯著的變化:一是行動上,爲了表達內心的不滿,與傳統徹底決裂,變得乖張怪異,赤身裸體、天天喝酒,調戲女人等等,或者像個乞丐、精神病,像個行爲藝術家;

二是說的話讓人聽不懂,似是而非,高深玄遠。他們的格言就是:莫談國事。

於是他們躲進山林,不問世事,似乎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說的話從理論到理論,爲一個詞的意思繞來繞去,清談變成專談“玄學”了。

到了東晉,清談更加盛行。原因就是北方的名人逃到了南方,狼狽不堪。但又放不下臭架子,跑到了南方人地盤上,還擔心南方人看不起。

沒錢又沒勢,怎麼辦呢?唯一剩下的就是高深莫測的玄言,其實就是“裝逼”,讓別人覺得他們還是貴族,還是“高大上”。他們相互標榜,形成風氣。其中誰突然說出一個新的觀點,思路奇特,就成了衆人的偶像。

“魏晉清談”到底是什麼?類似於“達人秀” 第3張

網絡配圖

庾亮曾去拜訪周顗,周顗說:您喜悅些什麼,怎麼忽然胖起來了?

庾亮說:你又憂傷些什麼,怎麼忽然瘦下去了?

周顗說:我沒有什麼可憂傷的,只是清靜淡泊之志一天天增加,污濁的思慮一天天去掉就是了!

一時廣爲傳誦。

清談一開始有積極意義,後來就和“五石散”一樣,是個慢性毒品。剛吸讓人神清氣爽,但天天沉湎其中,變得萎靡不振,形銷骨立。而且這些人不幹實事,又瞧不起埋頭苦幹的,完全是銀樣蠟槍頭,繡花枕頭,沒有實際作用。

清談和另一個詞是“難兄難弟”,那就是“誤國”。說西晉亡於清談並不過分。

在司馬昱執政時期,清談派勢力很大,桓溫也是清談高手,但內心非常鄙視這些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