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明代午門杖刑變態潛規則:有多少人能活着回來?

明代午門杖刑變態潛規則:有多少人能活着回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電視,總聽到午門斬首,午門到底是什麼門?怎麼行刑的?在此,小編爲你一一分解。

皇帝爲了顯示自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高高在上,普照山川大地,把紫禁城的正門,稱作“午門”。這座朝南設置的城門,是紫禁城四個城門中最宏偉、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個。出入皇宮的“御道”,由正陽門直通這裏。

從正面看,午門呈凹形。東、北、西三面相連的城臺,高十二米,使門前形成了一個可容納兩萬多人的方形廣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帕瓦羅蒂等世界“三大男高音”,曾在依門而設的臨時舞臺上,面對廣場上如醉如癡的聽衆,引吭高歌。

門正面(北面)城臺上,正中是重檐黃色琉璃瓦廡殿頂城樓,面闊九間。所謂“重檐”,就是從外面看,有上下重疊的雙層房檐;“廡殿頂”,即房頂呈五條屋脊、四面斜坡狀。

城樓東、西兩側,分設鐘樓和鼓樓。皇帝祭社稷壇時,鳴鐘,祭太廟時擊鼓,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鐘鼓齊鳴。

從城外看,午門“三門洞開”;從城內看,則是“五門並列”。這是因爲,東西城臺北端,還各有一個門,尤如藏在人的兩腋之下,名爲“掖門”。兩個掖門分別從城臺的“肚子裏”,曲折通向城臺之後,正面不易看到。因此,人們稱午門的門洞,爲“明三暗五”。正中的門洞,專供皇帝出入。此外,還有兩種人,一生僅有一次通過這個門洞的機會:皇帝結婚時,被冊立爲皇后的新娘子,有幸由此入宮;在國家科舉考試最高一級的“殿試”中,奪得冠、亞、季軍的人,有幸由此出宮。平時,文武官員出入左側門洞,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洞。舉行大典時,王公大臣出入兩個掖門。

明代午門杖刑變態潛規則:有多少人能活着回來?

正中門洞,由護軍參領一名,率十二名軍士把守。左右側門,各由軍校三人,率十二名軍士警衛。另有兩名軍校,手持紅色的木棒子,端坐於門前兩側;親王以下人等出入,他倆不必起立,有擅闖宮門者,則“舉杖毆之”。

明代,議事時觸怒了皇帝老子的文臣武將,常常被繩縛兩腕從“會議室”拖到午門之外,接受“廷杖”。監刑官端坐午門西墀下,左錦衣衛使陪坐,軍校百人執棍環立。施刑者每敲一杖即大喝一聲,環立軍校則應和一聲。施刑者體力消耗可能不小,因而每打五棍就易一行刑人。杖而至死者,不乏其人;僥倖活下來的,實際上比死了還難受。

萬曆五年十月二十二,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翰林院編修吳中行、翰林院檢討沈用賢,各被杖了六十。杖畢,吳中行已經氣絕;大胖子沈用賢經得住敲打,一息尚存。二人被拖至天安門前的長安左門外,用門板擡出京城。中書舍人秦柱找來醫生,把沈用賢救活。但是,從他腿上取下數十塊爛肉。沈用賢的夫人,把從丈夫腿上取下的一塊巴掌大的爛肉,風乾保存,留作子孫的“家訓”。

刑部員外郎艾穆、刑部主事沈思孝,各被杖了八十,又加桎梏,監禁三天,再發配充軍。

新科進士、刑部觀政鄒元標,被杖八十,落下終身殘疾,步履維艱。四十多年後,在爲熹宗朱由校“進講”時,摔了一跤。朱由校同情鄒元標,未追究他的“君前失儀”,還對他表示慰問。

皇家使用的刑杖,頭圓而大,刻着壽字紋;尾端極有韌性。受刑的人,往往肌肉被打爛了,皮膚卻無破綻。清代對刑杖加以“改進”,杖中灌鉛,用以懲治“犯罪”的太監,十杖之內,少有生還。就這麼一件“兇器”,卻美其名曰“壽杖”。

明代午門杖刑變態潛規則:有多少人能活着回來? 第2張

施杖刑有很多講究。監刑官不動聲色,名堂全在腳上。監刑官雙腳呈“外八字”擺放,暗示“手下留情”,施刑人把“壽杖”舉得高高的,狠狠地砸下來,落在受刑人身上卻是“輕輕的”,旁觀者還啥也看不出來。監刑官雙腳呈“內八字”,施刑人就往死裏打;雙腳“平行”,則示意:千萬別打死,怎麼着也得給留口氣兒……

皇帝有時在午門“頒詔”,宣示重大事件。明崇禎年間,軍情危急,不便舉行盛大典禮;冊立皇太子時免典,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在午門外聆聽“詔敕”。

元宵節,皇帝在城樓上設宴,招待百官;立春時,在這裏向百官賜春餅;端午節,在此賜涼糕;重陽節賞花糕。清代,逢農曆十月初一,在這裏舉行“頒朔禮”,皇帝和后妃接受欽天監印製的來年的歷書;皇帝向王公大臣頒曆書。這樣的歷書,印製裝璜都極其精美,蓋着欽天監的硃紅大印。曆書內容繁雜,每天的宜忌事項、節氣、節日、朝廷的祭祀典禮等,都一一註明,一頁紙上只能印三日。有一種御用“掛曆”,高約30公分,寬約20公分,每四頁爲一個月,吉神、節氣、日出日落、所宜等用紅墨印刷,時刻、不宜等用黑墨印刷。

最能展現國威、軍威的儀式,莫過於“獻俘之禮”了。屆時,午門前廣場上,刀槍林立,旌旗蔽日。皇上駕臨城樓,一聲令下,先是兩個人高喊“拿去!”迴音未落,又有四個人齊呼“拿去!”接着,八個人、十六個人、三十二個人……直至三百二十人放聲吶喊“拿去!”氣勢磅礴,聲震蒼穹。

明隆慶四年十二月,朝廷在午門舉行獻俘禮。穆宗朱載垕(死後葬在十三陵昭陵)登上午門城樓。在驚天動地的吶喊聲中,趙全、李自馨等十幾名俘虜,被五花大綁地帶到廣場上,瑟縮着跪倒在地。禮畢,皇上祭天、告太廟,俘虜統統被處以磔刑。

明代午門杖刑變態潛規則:有多少人能活着回來? 第3張

乾隆二十年,平定了西部準葛爾部叛亂後,朝廷於六月和十月舉行了兩次“獻俘之禮”。典禮前,乾隆皇帝弘曆(葬在河北省遵化清東陵裕陵)遣官告祭太廟、社稷、天地及孔子。典禮時,“上御午門受俘”,寬恕了羅布藏丹增,釋放了達瓦齊,處死了巴朗等人。

平定大小金川之後,“俘虜”受到朝廷寬待。這場耗時多年、讓數名大將軍人頭落地的戰事,在京西留下了許多“紀念”。爲了訓練一支善於山地作戰的軍隊,弘曆下令,在香山腳下修築了許多堅固的碉樓和城堡。有些碉樓至今仍在,而“團城”,則成了一個旅遊景點。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