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清朝時,知縣屬於級別較低,卻又不可或缺的官職。知縣屬於從七品,作爲縣級行政區長官,知縣是清朝少數跟民衆直接打交道的官員。在它上面的官職都是依靠公文推動公務,而非實際執行。

對於知縣來說,他們需要負責地方的錢糧賦稅、刑名治安等事務。知縣這個羣體頗爲重要,如果這些人出問題,再好的政策也無法執行。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一般而言,知縣人選大概有兩類。一類走科舉路線,以進士、舉人爲主。一類靠花錢買官、被人保舉等方式獲得知縣官職。清朝官場視科舉爲正途,對那些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常常揶揄嘲諷。

而在科舉出身中,也有不同。如果是進士出身的知縣,將來升遷的時候,一般會被調入京城任職。而且,同樣的選拔機會中,進士出身的知縣更有機會被優選錄用。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2張

不過,進士出身的知縣仍是少數,舉人出身纔是佔據多數。清朝初期時,舉人要獲得官職比較容易,因爲當時官職有大量空額。

但從雍正、乾隆開始,官職數量緊縮,很多舉人都沒有機會獲得官職,只能去吏部參加選拔,經過地方督撫選拔考覈,才能獲得實際官職。舉人知縣想要升遷,會比進士知縣更困難一些。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3張

清朝的時候,又推行“首崇滿洲”的政策,所以官場上滿蒙出身的官員和科舉出身的官員,都更容易得到升遷的機會。但是,不論什麼出身,考覈結果仍是知縣升遷的重要標準。

按照清朝規定,四品以上官員由皇帝親自任命,而四品以下官員,則需要定期考覈評價,根據考覈結果,由地方督撫、吏部等人共同決定知縣的去留。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4張

知縣的升遷去向,跟這個評價也有很大關係。如果在政績考覈中,知縣得到不錯的評價,它的升遷職位級別一般也會越高。

而在這個評價匯中,既有知縣自身能力的因素,也受到不同轄區的影響。清朝的時候,爲更方便管轄,地方州縣被劃分爲“衝、繁、疲、難”四個評價。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5張

地方州縣得到的評價字數越多,治理起來就越困難,朝廷需要更有能力的官員。所以,一般來說,那些在比較容易治理地區任職的知縣,往往會調到比較難以治理的州縣任職。

因爲他們往往更有經驗。他們大多經過這層磨礪,纔會得到升遷。比如北京的大興、宛平兩個京縣擔任京縣,一般都會挑選有資歷,經驗豐富的官員擔任。京縣知縣官階比一般知縣高,也算是升遷行列。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6張

其實,清朝的時候,知縣能夠挑選的職業有不少,如果以京官而言,有六部主事、都察院都事、都察院經歷、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中書科中書、通政司經歷、通政司知事、鸞儀衛經歷、監察御史。

地方官中,也有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府同知、直隸州知州、知州、鹽運司運副、外府通判和兵馬司正指揮可任職。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7張

這些只是一般按照官階升遷,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知縣可能會破格提拔,擔任省一級從二品布政使、正三品按察使。這種升遷比較少,肯定需要皇帝同意纔可以。

當然,出身對官員考覈還是有一定影響。在《職官》、《官師》等文獻記載中,當時進士出身的知縣中,大多得到“操守清廉”,“勤於學問”等評價。這些評價更注重名聲、品德。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8張

一般而言,進士出身的官員,只要在任期內表現合格,沒有出現什麼太大事務,就可以得到升遷。

其實,對於知縣這樣需要有實際處理政事的官員,進士往往是不合格的。長期苦讀科舉,讓他們更懂得書齋學問,而不是處理實際事務。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9張

朝廷也瞭解這一點,但極爲寬容。即便一向對官員要求極爲嚴格的雍正皇帝,也會說這些進士出身的官員“攻苦寒窗,幸登科目,不忍遽令放廢。”。

而舉人出身的知縣,一般會得到“精明強幹”“勤政愛民”“遇事勤能”等評語。舉人在升遷時,也沒有進士那樣容易。

清朝的升官制度是怎麼樣的?“進士”和“舉人”哪個更容易升遷? 第10張

不過,到晚清時,朝廷勢率,督撫崛起,地方官任用常以親信私人替代,過去那套制度被逐漸荒廢。所以,清朝知縣升遷的問題,看似雖小,實際卻關聯整個清朝制度及歷史變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