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中國命名風俗:中國文化中取姓名有什麼忌諱

中國命名風俗:中國文化中取姓名有什麼忌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時候每次看武俠小說,最嚮往的就是大俠與人過招前,猶不忘豪氣萬千地說道:來者留名,本大俠劍下不容無名之鬼。大家在人生路上熙熙攘攘、奔波勞碌,其實也只不過是希望別讓自己成了無名小卒吧! 然而重視名字的傳統,似乎也不是自古就有的。從殷代的甲骨文看,能考據出來的帝王名字,無非也只是隨便的以干支定名而已,例如武丁、太甲、盤庚等。隨便打開歷史一看,那些出將入相的不凡人物,他們的名字竟然會粗到俗又有力的地步。  

中國命名風俗:中國文化中取姓名有什麼忌諱

圖片來源於網絡

像司馬相如的小名竟叫犬子,范曄叫磚兒、桓熙叫石頭等等,這些大人物的小名竟然也不過爾爾。 當然,這其實和現在民間仍然盛行的命名風俗一樣,將小孩名字叫得賤才比較好養。除了名字不免俗氣外,古人取名時對男女之別也不甚講究。今天我們只要一看到武雄、根旺之類的大名,就知道一定是昂藏七尺的鬚眉男子;而聽到淑貞、麗美之類的芳名,也一定會想像是娉婷可愛的窈窕淑女。但這種聯想在古代則不一定應驗了。

例如《孟子middot;盡心篇》裏提到,那位空手搏虎的勇士,大名竟然是叫馮婦;而《左傳》裏第一位君王魯隱公,大名竟然是叫息姑。如果只依這兩位仁兄的芳名去想像,必然只會以爲是女扮男裝,安能辨他是雌雄呢? 不知從何時開始,人們開始對自己的名字重視起來,總希望自己發達後,不因名字而被旁人看扁。尤其到了明清兩代,所有的市井小民,無論是發了財的暴發戶,還是坐擁地利的土財主,全都附庸風雅地改掉小名,搞些雅號或官名,企圖讓人另眼相看。所以當時坊間流行的小曲就這樣唱着:糶米的喚子良,賣肉的呼仲甫,開張賣飯的呼君保,磨面登羅的叫德夫。  

中國命名風俗:中國文化中取姓名有什麼忌諱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也就因爲社會上流行這種名不驚人死不休的取名方式,所以真正有錢有勢的人,自然不希望那些本該叫阿貓阿狗的老百姓來魚目混珠,更嚴禁普通人在說話或行文中提到他自己的名字,甚至連相近的聲音都不允許。其中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後世流傳甚廣的成語: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了。 在歷史上最著名的爲文反對避諱的,大概就是唐代韓愈的那篇《諱辯》了。話說唐代鄭王后人李賀,字長吉,7歲能詩,文名轟動一時,韓愈因而勸他去考進士。但等李賀中了進士後,其他人卻毀謗他說李賀之父名爲晉肅,因爲犯了進士的諱,李賀因此不該去考進士,韓愈就以《諱辯》一文爲他申辯。

其實早在《禮記?曲禮》上便有二名不偏諱的說法,意即避諱只要兩個字不要完全一樣即可,更何況晉肅與進士僅是聲近而已。 在以往的封建社會裏,取名時除了因避諱要注意字音之外,更要提防因字義造成的犯上或謀反等不當聯想。即使到了近現代,仍不時出現一些因名賈禍的故事。比如文革時就出現過因名獲罪的事件。1949年新中國剛建立時,有個姓李的農民就爲兒子取名李愛國。  

中國命名風俗:中國文化中取姓名有什麼忌諱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後來第二個兒子出生時,他認爲新中國不是強調人民當家作主嗎?因而取名叫李愛民。而爲第三個兒子取名時,他又認爲人民能當家作主,這一切都是黨的功勞,因而就叫李愛黨。這三個名字乍聽之下似乎還不錯,但文革一開始,這家人就倒大黴了。有人檢舉他的三個兒子叫李愛國、李愛民與李愛黨,分明就是他還在愛國民黨,於是將其批鬥,讓其交代內心骯髒的思想。直到四人幫垮臺文革結束後,此農民才翻案重回自由。但他自己和三個兒子的一生,卻因這三個政治味太濃的名字,留下了永難痊八的傷痕。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