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海寧皮影戲的製作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藝術價值?

海寧皮影戲的製作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藝術價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海寧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傳統藝術,那麼它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什麼時期?海寧皮影戲最早誕生在兩千年前的西漢,又稱羊皮戲,俗稱人頭戲,影子戲。發祥於中國陝西,成熟於唐宋時代的秦晉豫,極盛於清代的河北。

歷史淵源

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着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自南宋傳入,即與當地的"海塘鹽工曲"和"海寧小調"相融合,並吸收了"弋陽腔"等古典聲腔,改北曲爲南腔,形成以"弋陽腔"、"海鹽腔"兩大聲腔爲基調的古風音樂;曲調高亢、激昂,宛轉幽雅,配以笛子、嗩吶、二胡等江南絲竹,節奏明快悠揚,極富水鄉韻味。

同時將唱詞和道白改成海寧方言,成爲浙江海寧民間婚嫁、壽慶、祈神等場合的常演節目。再則,海寧盛產蠶絲,民間有祈求蠶神風俗,皮影戲也因長演"蠶花戲",稱作"蠶花班"。

基本特徵

海寧皮影戲有聲腔、皮人臉譜造型、劇目三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是聲腔古老。南宋初,皮影戲剛傳入海寧時,唱腔比較簡單,後來受崑腔和江南絲竹影響,形成海寧皮影戲自己的曲調。

有三個系統:一是亂彈,高亢激越,一般用於開臺戲和武打戲,用板胡、二胡伴奏爲主,其主腔爲三五七、文二凡、武二凡、文三凡、武三凡、回龍、叫王龍等;二是高腔,幽美姻雅,一般用於抒情敘述的正本戲,用笛子、二胡伴奏,其聲腔有長腔、日出扶桑、深深下拜、上上樓、十八板、當頭君官等;三是曲牌,包括鑼鼓,用於特定環境的專用樂曲,有豔陽天、太極陰阻、祥雲萬道、倒地煞等。

整個音樂曲牌曲調近百種,留下了四十種。

海寧皮影戲的製作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藝術價值?

其次是皮人臉譜造型頗具特色。其臉譜既接近於京劇,又不同於京劇。它按忠、奸、賢、義的不同性格,喜怒哀樂的不同表情來加以誇張、塑造。爲了符合劇情發展,適應操作上的藝術需要,有時候同一個人物要換幾次頭面。

主要劇目

劇目也是非常豐富,大戲小戲、文戲武戲,有近三百個劇目。好多劇目是其它劇種沒有的,如《聚寶盆》、《後玉婿蜒》等。由於皮影戲劇目系老師父口傳,一般藝人只能演二三十個熱門戲,故劇目失傳較多。現已蒐集到的劇目243個,其中正本戲78個,開臺摺子戲(大多爲武打戲)165個。

表演特點

皮影戲的表演:皮影戲的表演是藝人通過兩根以上的竹籤,在一塊白色的小銀幕背後操作着皮製的影人,通過強光的照射,影人變得通體透明,色澤鮮豔奪目,藝人用竹籤棒調度人物的多種動態,使這些皮製的影人個個栩栩如生。根據表演劇目的需要,除後場伴奏人員之外,前場操縱影人的藝人少則二人,多則七、八人。

製作工藝

海寧皮影的主要製作特點是:"少雕鏤、重彩繪、單線平塗",臉形圓活、單眼側面、少誇張、近實像、富"人情"味;整體以單手、並足(側身)爲主,頗具傳統文化特色。

海寧皮影戲的製作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藝術價值? 第2張

皮影的製作較爲複雜,前後共有數十道工序。先要選材,皮影的材料採用羊皮或牛皮,經去毛、刮挺、去脂後拉緊曬乾;然後畫稿,即按照人物的不同身份和個性設計出不同的形象,再將設計好的畫稿拷貝到經加工過的皮上,並根據不同的人物和服裝施以不同的色彩,一個人物就是一幅工筆重彩的國畫。

爲了顏色不脫落和增加透明度,畫完後的皮影還須罩上一層清漆。由於皮影人物的製作是肢解完成的,因此最後須將身體各部位用線縫接,並在背後裝上翎管,套進竹籤棒。一個人物最少須兩根籤棒,動作複雜的形體則多達六、七根。現有新制皮影均爲斜橋剪紙藝人王錢鬆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