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

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清代極盛時分東西兩路,東路分佈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釐米,以牛皮製成。

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爲諧劇。影人造型誇張、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起源

漢代畫像磚只在四川地區纔有出土,它是一種刻有圖畫的墓磚。圖畫的內容除宗教和漢族民間傳說外,大量的是反映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的畫面。由於墓主人的身份涵蓋了從士大夫到普通老百姓的各個階層,這些畫像磚也就成了廣泛研究漢代文化的珍貴資料。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大多具有漢魏石刻簡約純樸的古韻。

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着力人物眼睛的設計,如全臉是陰刻,只將眼球和眼部的裝飾陽刻,顯得目光炯炯傳神。藝術格調渾厚、大氣。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爲諧劇。影人造型也多誇張、動態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很有地方特色。

由人操縱獸皮或紙雕成的玩偶進行表演的戲劇形式。藉助燈光把玩偶及其活動的影像投射在半透明的屏幕上,供觀衆觀賞。玩偶主要是不同的人形,也可能是各種動物,但都有

清代

清代極盛也分東西兩路,東路分佈於川東、川北山區,影人形制多以直線造型、刻工精細,形體高約30釐米,以牛皮製成。當地人稱作“渭南影子”,因爲從陝西渭南傳來之故。西路分佈於川西成都地區,影人形制受北京皮影影響,高約60釐米。

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

著名四川籍文人李調元有“影燈戲”詩:翻覆全憑兩手分,無端鉦息又鉦聞,分明奪地爭城戰,大勝連年坐食軍。

李爲四川錦陽羅江縣南村(今屬安縣寶林鄉)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進士,五十一歲以前,在外省作官,晚年返鄉潛心寫作。“影戲燈”詩將乾隆晚期錦州農村皮影戲班演出情況寫得貼切生動,韻味無窮,沒有皮影藝人精湛嫺熟的技藝和對這種技藝的熟悉瞭解是難以寫出來的。故此,四川皮影在清以前應該有一個漫長的孕育期和生長期。

來源途徑

據四川大學博物館汪玉祥先生的推測,四川燈影的來源,有以下幾種途徑:

四川本土本有皮影,這種皮影已無跡可考。明末清初,張獻忠、劉文秀等農民起義軍把湖北皮影帶到川北地區。康熙年間,雲南皮影隨着吳三桂的軍隊傳到四川。從東部和南的外省皮影,與四川原有的皮影碰撞融合,在貧窮的川北山鄉形成了一種老藝人口耳相傳的川北“土燈影”和“渭南影子”,並於清朝嘉慶年間傳入川西。咸豐年間,川西民間藝人以川北“土燈影”爲基礎,吸取了陝西“渭南影子”精雕細刻的優點,創作了被外國人讚譽爲“最複雜的皮影”,即成都皮影。

完整的故事情節。這種戲劇形式發源於東方,後傳入歐美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