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龍門石窟裏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麼?

龍門石窟裏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龍門石窟裏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麼?其實在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看經寺

開鑿時間:武則天時期。

構造:雙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進深1170釐米,寬1116釐米,高825釐米,平頂,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釐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正壁11身,兩壁個9身),爲中國唐代最精美的羅漢羣像,是據隋代費長房《歷代法寶記》刊刻的。

特點:不雕佛像,僅雕羅漢,似是一大型禪堂,可能是禪宗所主持開鑿的。

地位:龍門東山最大的一個洞窟,29尊傳法羅漢保存完好。

龍門石窟裏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麼?

擂鼓臺三洞

名稱由來:傳說當年奉先寺竣工時,武則天親自率百官駕臨龍門,主持這次規模盛大的開光儀式,龐大的樂隊便在這平臺上擂鼓助興,於是後人便把這裏叫做擂鼓臺。相臨擂鼓臺的三個洞叫擂鼓臺三洞。

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中國佛教的禪宗是以專修禪定爲主的教派。“禪定”就是安定而止息殺慮的意思。

構造:洞頂作穹隆形,並有裝飾華麗的蓮花藻井。

造像:一佛二菩薩,主佛爲雙膝下垂而坐的彌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羅漢羣像,從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

羅漢羣像構成一個半環形裝飾帶,羅漢羣像均羅漢身旁都刻有一段從《付法藏因緣傳》裏摘錄的經文介紹該羅漢的身世及特點。所刊經文中多雜以武周新字,這是武周時期禪宗所經營的洞窟。

擂鼓臺北洞

地位: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

構造:穹隆頂,馬蹄形平面,高4米,寬4.9米,窟頂爲蓮花藻井,周圍環繞四身飛天。其因風化剝蝕已不清。

據說,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國時期從別處搬移進去的。

洞內三尊大坐佛中,東壁的主佛爲毗盧遮那佛,意爲太陽,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稱“大日如來”,它頭帶寶冠,胳膊上帶着臂釧的菩薩裝形象,像高2.45米,結跏趺坐於0.9米高的須彌臺坐之上。

在北洞的前壁南側,雕有八臂觀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於圓形臺坐上。

在前壁的北側還雕有四臂十一面觀音,像高1.9米,赤腳立在圓形臺坐上。

龍門石窟裏的唐代石窟有多少?特色是什麼? 第2張

摩崖三佛龕

造像:共七尊。分別爲三身坐佛、四身立佛。

特點:這種造像組合在中國石窟寺中極爲罕見。

中間主佛:彌勒佛,坐於方臺座上,頭頂破壞,僅雕出輪廓,未經打磨。據佛經記載,彌勒佛是“未來佛”,是作爲佛釋迦牟尼的接班人而出現的。武則天利用彌勒信仰爲其登基製造輿論,登基後又自稱“慈氏”(即彌勒),推動了彌勒信仰的風行。

摩崖三佛龕的開鑿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現的,隨着武周政權的垮臺,摩崖三佛龕也因此而停工。

價值:雖然這組造像是半成品,卻爲人們瞭解石窟造像的開鑿程序提供了一份寶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