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中洞有哪些特點?賓陽中洞介紹

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中洞有哪些特點?賓陽中洞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中洞有哪些特點?賓陽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賓陽”意爲迎接初生的太陽。賓陽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爲他的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到了802366個,後因爲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賓陽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賓陽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結構

賓陽中洞內爲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

題材

賓陽中洞雕刻的爲北魏石窟中常見的“三世佛”題材。石窟內共有11尊大像,正壁主像一組5尊,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南、北壁各一組3尊,包括一立佛和二脅侍菩薩,這三組造像分別表示佛教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

主佛爲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側有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二菩薩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菩薩,着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特點

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爲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寬袍大袖袈裟。

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中洞有哪些特點?賓陽中洞介紹

佛的微笑

賓陽中洞造像的一個典型特徵就是微笑,佛的微笑給人一種深邃之感,於寧靜之中透出百般慈愛,眼神之中流露出無盡的溫和與清秀,把佛教中的聖潔肅穆、慈悲仁懷錶現的淋漓盡致。

秀骨清像

賓陽中洞造像的另一大特徵就是“秀骨清像”,北魏遷都洛陽後,在公元5世紀末到6世紀初葉,中國石窟藝術在造像方面發生了根本性改變,呈現出劃時代的特徵和風格。

這時龍門石窟造像普遍出現了瘦削型的“秀骨清像”和“褒衣博帶”式的服裝。這種新風格因爲形成於中原腹地的北魏都城洛陽西南的龍門石窟,被稱爲“中原風格”。

浮雕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

第一層是以《維摩詰經》故事爲題材的浮雕,叫做“維摩變”。第二層是兩則佛本生故事。第三層爲著名的帝后禮佛圖。第四層爲“十神王”浮雕像

特別是位於第三層的帝后禮佛圖,它們反映了宮廷的佛事活動,刻劃出了佛教徒虔誠、嚴肅、寧靜的心境,造型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非常可惜的是,在上個世紀的三、四十年代被盜往國外了。分別陳列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和美國堪薩斯州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價值

龍門石窟中的賓陽中洞有哪些特點?賓陽中洞介紹 第2張

賓陽中洞作爲北魏造像風格的洞窟,與北魏早期的雲岡石窟造像存在巨大的變化與差異。北魏遷都洛陽後,吸收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力和深厚的漢文化,在政治、文化、經濟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促進了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同時也使造像風格吸收了漢族士大夫那種“清淡”風尚和“秀骨清像”的風姿。從而在龍門石窟開創了一種“秀骨清像”的造像風格。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加速了佛教傳入中原後造像藝術中國化、民族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