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雲岡石窟中最早的雙窟石窟是哪一座?雕刻了什麼?

雲岡石窟中最早的雙窟石窟是哪一座?雕刻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衆所周知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石窟絕大部分都是北魏中後期雕造的,那麼雲岡石窟中最早的雙窟石窟是哪一座?雕刻了什麼?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第七窟(西來第一佛洞)

公元471-494年

第七、八窟是雲岡最早的雙窟。窟具前後室,主室平面呈橫長方形。窟內造像胡風漢韻,交相雜糅,東西文化在這裏發生了最絢爛的撞擊與交融。第七窟明窗兩壁爲比丘樹下參禪思惟像。北壁上層大龕正中爲交腳彌勒菩薩,兩側爲倚坐佛像,下層爲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南壁長方形帷幕龕內,六身高發髻供養天半跪相對,端靜秀麗,風姿綽約,素有“雲岡六美人”之譽,是西域造像融入東方元素的上乘之作。窟頂摹仿木構建築中的平棊藻井,24對飛天圍繞盛開的蓮花飄然曼舞。

第八窟(佛籟洞)

雲岡石窟中最早的雙窟石窟是哪一座?雕刻了什麼?

公元471-494年

窟門西側雕騎乘孔雀的鳩摩羅天,五頭六臂,顏若童子,踡發喜笑,手中或託舉日月,或執弓箭,左下手當胸持斑鳩。具有濃郁的異域風情。東側騎神牛的摩醯首羅天,三頭八臂,面型渾圓,兩側小頭戴尖頂帽,主臂一手叉腰,一手持穀穗,其餘支臂或託日月,或執弓箭,或提如意。多首多臂天神像造型來源於古印度,原爲婆羅門教神祇。該組雕像爲雲岡石窟所獨有,反映了早期佛教雜密兼容的特徵。

佛教中對佛陀的信仰,大乘佛教將其進一步神化,建立了三身佛和三世佛的觀念。認爲任何一尊佛都有三身:法身、報身和應身,三世佛指我們這個世界在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都有佛出現於世,而彌勒就是作爲未來佛出現的。

彌勒出生於印度的婆羅門家庭,原本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因爲被預言將繼釋迦牟尼後成佛,因此早於釋迦牟尼佛圓寂,生到兜率天宮的彌勒內院中,在那裏等待着將來下生到人間成佛。

彌勒在中國有很高的知名度,形成彌勒信仰,影響很大。早在漢代,彌勒佛的佛經,被大量翻譯成漢語。彌勒佛在民間普遍受到信奉。在西秦(4世紀~5世紀)時期,甘肅炳靈寺石窟已有彌勒佛像的繪製。早期的彌勒佛是根據《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繪製、雕塑的。形象有菩薩和佛兩大類。根據《彌勒上生經》塑造的彌勒形象爲菩薩相,表現的是彌勒上生兜率天宮爲諸天說法的形象。其特點爲彌勒身着菩薩裝,雙腳交叉而坐,後以左腳下垂,右腿曲屈,右手扶臉頰,稱作“半跏思維像”此爲彌勒菩薩在兜率天等待下生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