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雲岡石窟晚期石窟有哪些特色?晚期石窟特色介紹

雲岡石窟晚期石窟有哪些特色?晚期石窟特色介紹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雲岡石窟晚期石窟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北魏遷都洛陽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衆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爲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佈滿崖面。主要分佈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

造像題材多爲釋迦多寶或上爲彌勒,下爲釋迦。佛像和菩薩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爲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爲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徵和風格在龍門石窟北魏窟亦有表現,對中國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雲岡石窟晚期石窟有哪些特色?晚期石窟特色介紹

20世紀60年代以來,山東博興、無棣、諸城、青州、昌邑及惠民等地陸續出土了近千件佛教石造像和百餘件金銅造像。自北魏歷經東魏、北齊、隋、唐至北宋,時間跨度達500餘年,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風格之鮮明,確立了山東作爲中國東部佛教藝術中心的地位。尤爲難得的是東魏、北齊時期的作品出土較多,並富有地方特色,彌補了這方面資料的不足。由於青州地區處在佛教發展的南北兩大板塊之間,其風格的演變爲研究佛教藝術在中國南北的傳播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青州地區地處南北兩大佛教文化板塊之間,卻更多受南朝影響,這和古青州與南朝政治上的淵源有關。東晉十六國後期青州屬南燕,東晉義熙五年劉裕統軍攻南燕,六年後青州入東晉版圖,後繼屬劉宋,至北魏皇興三年,魏攻陷東陽,青州又從南朝歸入北朝。青州由東晉、南朝統治近六十年,在歸屬北魏後不久,又逢孝文帝改制,正欲模仿南朝典章文物,北魏佔有青州後,將那裏的民衆遷到代郡一帶稱“平齊民”,並重用其中名士協助政權改制,在將南朝文化向北傳播的進程中,表現較爲突出的有崔光、劉芳、崔休、房景先等。此外北朝官方也與南朝交往頻繁,僅孝文帝太和年間,北方使節就有十餘次南渡,至此,青州地區受南朝文化影響一直沒有間斷過。

第一階段爲北魏末以前,其風格大體與南北朝風行的“秀骨清像”相一致,背屏式造像較多,注重服飾的刻畫,佛衣着裝爲右領襟敷搭於左肘的褒衣博帶式,下襬兩側外展。

雲岡石窟晚期石窟有哪些特色?晚期石窟特色介紹 第2張

第二階段爲東魏時期,圓雕造像增加,佛像形體較大,由注重服飾的刻畫轉爲對人體形態的表現,佛衣由北魏的厚重轉爲輕薄,着裝方式也發生變化,右領襟由敷搭左肘上升至左肩,仍保留胸前帶飾,佛衣下襬內斂。菩薩瓔珞佩飾逐漸增多。

第三階段,北齊在東魏的基礎上佛像人體表現更加突出,佛衣少刻或不刻,通身施以方格圖案並繪有人中像,佛衣着裝方式由右領襟敷搭左肩並向背後收緊呈小圓領,下襬兩側貼體垂直。佛頭低髻螺發及高寶冠菩薩造型較普遍,菩薩瓔珞佩飾進一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