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龍門石窟的歷史影響:龍門石窟存在哪三方面的影響?

龍門石窟的歷史影響:龍門石窟存在哪三方面的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1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書法藝術

截至2014年,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佛塔80餘座。龍門石窟是中國古碑刻最多的一處,有古碑林之稱,共有碑刻題記2860多塊,其中久負盛名的龍門二十品和褚禭良的伊闕佛龕之碑,分別是魏碑體和唐楷的典範,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上乘之作。龍門全山造像11萬餘尊,最大的佛像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長1.9米;最小的佛像在蓮花洞中,每個只有2釐米,稱爲微雕。

龍門石窟也是書法藝術史是寶藏。著名的書法精品龍門二十品,是後代碑拓鑑賞家從龍門石窟衆多的石刻造像題記中精選出來的書法極品。這些碑刻不僅記錄了發願人造像的動機、目的,還爲石窟考古分期斷代提供了依據。清代學者康有爲曾大力提倡整個社會書寫要用魏碑體,還稱讚魏碑有十美,如:筆法跳躍,結構天成,血肉豐美等。時值今日,魏碑體還作爲標語、裝潢用字廣泛使用。由此可見,二十品在書法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佛教文化

龍門石窟是佛教文化的藝術表現,但它也折射出當時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時尚。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術、建築、書法、音樂、服飾、醫藥等方面的實物資料,因此,它是一座大型石刻藝術博物館。

龍門石窟的歷史影響:龍門石窟存在哪三方面的影響?

  文化意義

龍門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是皇家意志和行爲的體現,具有濃厚的國家宗教色 彩。兩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裏失去了雲岡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樸。在北魏時期雕鑿的衆多洞窟中,以古陽洞、賓陽中洞和蓮花洞、石窟寺這幾個洞窟最有代表價值。其中古陽洞集中了北魏遷都洛陽初期的一批皇室貴族和宮廷大臣的造像,典型地反映出北魏王朝舉國崇佛的歷史情態。這些形制瑰異、琳琅滿目的石刻藝術品,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域外文明交匯融合的珍貴記錄。

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爲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以胖爲美,所 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峯。

唐代龍門石窟的重點洞窟中,以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大盧舍那像龕羣雕最爲著名。這座依據《華嚴經》雕鑿的摩崖式佛龕,以雍容大度、氣宇非凡的盧舍那佛爲中心,用一週極富情態質感的美術羣體形象,將佛國世界那種充滿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達的淋漓盡致。這組雕像體現了大唐帝國強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顯示了唐代雕刻藝術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