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魏忠賢和清朝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追着清朝打?真實情況到底如何?

近年來不少的人提出一個觀點:魏忠賢對明朝是有貢獻的,東林黨纔是毒瘤。在這裏,我們姑且不做全面討論。筆者只是想說,想給魏忠賢洗白,用遼東的軍事說法,顯然是不合適的。甚至有人說“魏忠賢掌權時,明軍追着後金打”,這種情況更是根本不存在!當時明朝所能做的,而且也做到了,僅僅是防禦。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我們來捋一下明朝對後金的戰爭史,就可以看出端倪了。

第一階段:萬曆四十七年到天啓二年

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朝發動十幾萬大軍進攻後金,結果在薩爾滸被打得大敗。從此以後,明朝元氣大傷,很難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爲了防禦對方進攻,萬曆皇帝任命熊廷弼爲遼東經略,全面負責當地軍政。熊廷弼上任之前,遼東的兩個重鎮:開源和鐵嶺就相繼丟失。熊廷弼在十分不利的情況下,僅用幾個月的時間就安定了局勢。

此時的明朝廷內部,黨爭已經開始。熊廷弼屬於楚黨,和浙黨成員姚文宗不合。姚文宗在朝中散佈關於熊廷弼的謠言,熊廷弼因此辭職。遼東經略一職,落入袁應泰手中。袁應泰在遼地廣泛招募蒙古降卒,卻不加以甄別。他沒想到,這些人都是後金努爾哈赤的內應。在他們內外夾擊之下,遼地兩座重鎮:瀋陽和遼陽也相繼失守。袁應泰在遼陽城破時舉火自焚,算是盡了臣子的職責。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第2張

袁應泰死後,熊廷弼被再次啓用爲遼東經略。但是此時的實權人物,卻是遼東巡撫王化貞。熊廷弼已經看出,如今的明軍已經不具備攻擊後金的實力,於是主張防守。但王化貞卻盲目樂觀,想要進行一次全面進攻,畢其功於一役。天啓二年,王化貞主導的廣寧之戰打響,結果因爲軍中大將孫德功的叛變,戰役慘敗,脫胎於戚家軍的浙兵集團全軍覆沒。熊廷弼和王化貞退回朝中,原爲東林黨的王化貞投靠了閹黨,導致熊廷弼被殺,傳首九邊。

下一任遼東經略是王在晉。王在晉認爲,關外已經無局可守,於是採取了全面回撤的消極態度,把前線移到了山海關。明朝關外的土地,徹底落入後金之手。

這一階段,是在天啓初年到天啓二年之間,魏忠賢還未大權獨攬。從《明史》等史料中,也無法找到此時朝中爭論的細節。除了魏忠賢幫助王化貞除掉熊廷弼之外,看不到他有什麼其他的動作。但是,如今熊廷弼的忠奸膽略,已經爲人所共知。魏忠賢如果真是那種眼光超羣、大公無私、能力出衆的人,一定會留下熊廷弼。哪怕僅僅是留一條命,也算是給朝廷留下了一個良將。所以從熊廷弼事件上就可以看出,魏忠賢對遼東局勢的影響,到底是好還是壞。當然,不管怎麼說,明朝追着後金打的這種情況,也根本沒有出現過。

第二階段:天啓二年到天啓七年

下面,明朝的遼東攻防進入了下一階段:孫承宗出場了。孫承宗是明朝後期真正的戰略大師,他在天啓二年出任薊遼督師,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以其耕之人以爲戰、其戰之人以爲耕”的守土方針。此外,他還重用袁可立、袁崇煥、趙率教、祖大壽等人,裝備了大量的火器,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最後他還使用了一招最狠的招式:穩紮穩打,以築城的方式,向後金腹地緩慢推進!這一手是宋朝范仲淹的絕學,曾經讓那個軍事鬼才李元昊一籌莫展。

經過努力,孫承宗構建起了一條堅固的“關寧錦”防線。終明朝一朝,這條防線成了後金的噩夢,從來沒有被逾越過。

這一階段,也確實發生了一件明軍和後金野戰爭勝、而且大獲全勝的戰鬥,那便是袁可立指揮的登萊戰役。天啓三年秋天,袁可立乘着風勢,燒了後金軍糧。後金來兵報復,雙方一場大戰,後金兵敗。之後,袁可立又不斷設下伏兵,採用水陸並舉的方式,收復了金、復、蓋三座衛城,以及旅順、紅嘴、望海、永寧等多座堡城。這一戰,打得後金軍幾年之間不敢妄動。但是,登萊戰役僅僅是明朝軍事疲軟下的曇花一現。隨着天啓四年袁可立因黨爭而離職,這種景象再未出現。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第3張

由於有袁可立等一干強人的活躍,孫承宗在遼東經略的位置上坐了四年,位置一直很穩。直到天啓五年,孫承宗部將馬世龍發生了“柳河之敗”。這一仗明朝的損失並不大,因爲發生戰鬥的總兵力也不過7000人。但是這一敗卻成了孫承宗下臺的導火索。朝中官員抓住此事大做文章,說孫承宗能力不行。孫承宗感覺風頭不對,便自請辭職了。

孫承宗走後,下一個上臺的是閹黨官員高第。高第簡直就是四年前王在晉的翻版,甚至更加不堪。他拋棄了已經建好的關寧錦防線,一意孤行地撤回山海關,關外僅剩寧遠等幾座古城。此時袁崇煥堅持固守寧遠,仗着堅城和大炮和後金周旋,並且十分幸運地擊殺了努爾哈赤。此後的一年,袁崇煥又以疑兵之計戲弄了皇太極,明朝這才獲得了一些喘息之機。

天啓七年,皇帝駕崩,魏忠賢被清算,這一段歷史才告結束。除了登萊戰役的一抹亮色之外,明朝一路嚴防死守,不敢貿然進攻。明清之間算是均勢,不存在誰追着誰打的問題,更不存在明朝追着清朝打的事情!

最後總結

需要注意的是,明朝能守住關寧錦防線,和魏忠賢沒什麼關係。作爲薊遼督師,孫承宗和魏忠賢的關係一直就不好。在天啓二年孫承宗巡查遼東之時,魏忠賢就害怕他會以“清君側”之名殺掉自己。後來孫承宗之所以能穩坐薊遼督師寶座,靠的是和天啓皇帝非同一般的關係。孫承宗是皇帝的老師。二人的關係,比皇帝和魏忠賢的關係還要鐵,魏忠賢想要離間都找不到縫隙。“柳河之敗”後,魏忠賢及其黨羽接機大肆構陷,搞掉了孫承宗;孫承宗再任薊遼督師之時,魏忠賢的黨羽想要勸孫承宗爲魏忠賢立“生祠”,再次被嚴辭拒絕。由此可見,魏忠賢和孫承宗之間,關係十分不好。如果不是皇帝支持,孫承宗恐怕早就被撤換了。

魏忠賢掌權時明朝能壓着清朝打 真實情況是什麼樣的 第4張

除了和孫承宗的恩怨之外,魏忠賢對遼東前行的將領,也進行了不少壓制。寧錦大捷之後,魏忠賢的徒子徒孫搶佔了大量的賞賜和功勞,而首功者袁崇煥僅僅得賞銀百兩左右。可以想象,這種做法怎麼能讓將士服氣。

凡此種種,可以看出,魏忠賢對遼東前線的作用,到底是維護還是破壞。確實,魏忠賢通過那些非常的手段,確實做到了將朝廷大體統一,避免了無盡的黨爭。但是單以軍事而論,他確實沒有起到什麼好作用。孫承宗、袁可立、袁崇煥等人取得的成績,是不應該算在他的頭上的。我們當然更不能認爲,是因爲有了魏忠賢,明朝軍隊的戰鬥力才變強了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