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說它的存在是必然?

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說它的存在是必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節度使是唐朝初期設立的一個官職,其性質是地方軍政長官。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你眼中的節度使制度是怎樣的?是不是一說起這個制度,腦海中浮現的不是叛亂的節度使安祿山,就是節度使分裂割據的李唐後期?確實,在中國歷史上,與節度使有關的大事多是負面的。可作爲正是形成於李唐的一項重要制度,節度使制度如果本身就是全然糟糕的,它大抵也不會被確立並推廣。所以,就讓我們暫時忘記安祿山叛亂,忘記朱溫篡位,來回憶回憶節度使制度本身的歷史。

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說它的存在是必然?

一、節度使制度的源流

節度使制度,顧名思義其核心就是“節度使”。而“節度使”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曹魏時,爲更好地管控地方,中央在各地設立了都督,由其統攬地方政務和軍事,併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到了北朝,都督被更名爲“總管”,仍舊肩負統帥地方之重任。直至隋朝後期隋煬帝將此職裁撤,都督和總管才暫時從中國歷史上消失。

而待唐朝建立,總管之職重見天日。武德七年(624),李淵又將總管改回都督之名。此後,都督作爲軍防制度一大關鍵,對李唐產生了重大影響。但相比於前代的總管、都督,李唐初期的都督是不“持節”的。他們真正發展爲“奉使持節處理地方軍事”的“節度使”,還是在唐高宗永徽年間。

都督本就有管理地方的職權。再加上持有象徵皇權的“雙旌雙節”、唐玄宗以後對地方財政的控制權,使李唐的節度使便有了甚至甚於魏晉南北朝都督或總管的權力。而這種巨大的權力推動了節度使麾下機構和人員規模的擴大。節度使制度逐漸形成。

二、節度使制度存在的必然性

對於李唐,尤其是對於皇帝們而言,給地方官如此放權真的值得嗎?主觀上來說或許確實不值得。但李唐當時的種種客觀社會條件,終究還是促成了節度使制度的形成和失控。

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說它的存在是必然? 第2張

首先,唐朝初年邊防戰事越來越多。這一客觀事實促使官兵越來越多,也就使得都督等地方長官的權力越來越大。其次,從武則天時期起,李唐朝堂的黑暗腐敗就越來越甚。

一個方面,邊將好大喜功,經常主動挑起戰事。另一方面,越來越貪婪的地方官需要越來越有權勢的上級的壓制。這就進一步促使節度使的出現和權力的持續擴大,尤其是節度使連地方財政權也一併拿了去。

再次,李唐朝廷在節度使坐大之時選擇了縱容、妥協。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玄宗縱容安祿山,以及安史之亂後由安祿山舊部發展出的“河朔三鎮”。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前,時爲太子的李亨,以及一些重臣,都曾勸諫唐玄宗提防安祿山。可玄宗非但對此置若罔聞,還進一步給安祿山加官進爵 。而在安史之亂後,唐肅宗李亨也沒能吸取教訓,不是將安祿山的參與勢力趕盡殺絕,而是將他們紛紛提拔爲節度使,使得後來形成了所謂“河朔三鎮”的節度使勢力。

最後,節度使勢力的迅速發展還與他們廣泛的階級基礎有極大關係。那些與節度使關係密切的階級並非以久居深宮爲核心的統治階級,而是遍佈全國的地主豪強。李唐在建立後沿襲了前代的均田制。但在後續執行過程中,均田制逐漸成爲了一種擺設。許多土地落入豪強手中。地主田莊遍佈全國。

追究起來,地主豪強們佔有大量土地自然是違法的。所以爲了保護各自的利益,他們紛紛在地方享有大權的節度使交好,讓其成爲自己的保護傘。朝廷管不了全國所有的地主豪強。這些豪強又總有人想支持節度使。於是節度使在地方就長期擁有賴以生存的沃土。

節度使制度是如何形成的?爲什麼說它的存在是必然? 第3張

三、節度使制度的遺存

雖說李唐社會的客觀存在決定了節度使制度的確立和節度使權勢的日益增大,我們對節度使制度帶給社會的傷害卻也有目共睹。可在李唐之後,節度使制度其實並未徹底消亡。由其是在遼代,其節度使制度甚至比唐代時的制度還要複雜。

遼代的節度使有一部分是與唐代相似的具有實權的節度使。但與此同時,遼代還存在只領虛職的節度使。這些虛銜節度使又分爲三類:遙領節度使、贈任節度使和授予附庸國首領的節度使榮銜。

從部門上來說,遼代的節度使還可分爲五類——宮帳節度使、部族節度使、屬國屬部節度使、州軍節度使和頭下軍州節度使。後兩類基本只處理漢人、渤海人相關事務,前三者則負責契丹族和其他遊牧民族的相關事務。

不過畢竟已不是唐時,遼代的各式節度使又這麼多,所以遼代的節度使是無法與唐代的節度使等同的。說到底,遼代也不過是以唐代的節度使制度爲參考,建立起了又一套名爲“節度使制度”的管理制度。真正割據一方,禍亂朝綱的唐代節度使制度,早已與李唐一起傾覆。只留下節度使叛亂、割據的故事,讓節度使制度本身背上一層灰暗的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