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形成於唐的節度使制度,到了宋朝是什麼樣的?

形成於唐的節度使制度,到了宋朝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通常唐帝國衰亡的原因都被歸結爲均田制和府兵制瓦解後,在募兵制和巨大的邊境壓力演變下出現了節度使制度,而爆發點就在投機者安祿山發動的安史之亂。唐朝從此走向了衰亡。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節度使制度形成於唐,以藩鎮藩也活不久

節度使制度實際上是開始於唐睿宗時期;到了唐玄宗執政其實開始逐漸掌握大權,形成一種政治制度;玄宗後期李林甫執政近20年間,最終形成一種政治毒瘤。主要還是募兵制給國家財政帶來的巨大的壓力,中央政府對地方材質經常支援不上。本着一切爲了戰爭服務,節度使逐漸染指駐軍地的財政權。軍權、財權到後來地方上的人力物力也同樣需要,於是乾脆連行政權也交給節度使。

唐朝後期的行政劃分,數不清的節度使割據在地方

唐帝國將中央集權體制發展成權力下放,朝廷下放給地方,地方再下放給下級地方個人。形成了以節度使爲首的地方軍政利益集團,雖然還需要中央給與的合法性,但已經有了強烈的自我發展的動能與慣性。他們可以在邊疆組件自己的軍中獨立王國,形成地方割據勢力最終爆發安史之亂。

中央政府和地方節度使就是這樣的對峙着,保持平衡

原本唐朝依靠着江南的賦稅、神策軍和藩鎮之間的相互鎮壓,延續了150年的時光。但疲於“打地鼠”式的平息叛亂始終解決不了問題。但是最終這一切在黃巢起義之後,江南賦稅失去了運輸路徑,朱溫又憑藉着黃巢之亂成爲佔有十個藩鎮的超級勢力,最後唐朝滅亡。

面對節度使藩鎮格局的弊端,唐朝的領導人也並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啊。唐中後期,乾的最好的皇帝應該就是唐憲宗了。他打怕了那些不聽話的藩鎮,疏通了江南的賦稅運輸,準備好好的治理一下節度使制度。

唐朝中後期也迎來了幾次中興,但都沒辦法真正解決問題

正好遇到了一位深明大義的楷模橫海軍節度烏重胤,烏重胤上書要求削弱節度使的權力,罷免各州鎮將,將地方大權交給刺史,徹底解決藩鎮問題,自己還做了代表率先交權。可其他地方節度使“只打雷不下雨”,表面答應卻不行動,等到唐憲宗暴斃,河朔三鎮繼續叛亂,一切回到原點。

——五代十國時期節度使達到頂峯,也迎來了限制

到了五代時期各個節度使的權力達到了頂峯,甚至有時候可以左右皇帝的人選。這些藩鎮之間互相勾連,形成一種利益同盟,一種畸形的利益共同體。宋太宗趙光義曾經回憶說:“前代武臣,難爲防制,苟欲移徙,必先發兵備禦,然後降詔。若恩澤姑息,稍似未遍,則四方藩鎮,如羣犬交吠。”

形成於唐的節度使制度,到了宋朝是什麼樣的?

趙匡胤黃袍加身

不過由於節度使頻繁參與權力更迭,五代時期隨着中央政權的一次次更換,統治者都清楚地意識到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削減節度使們的權力。要在節度使的身邊活下去,皇帝們也是想到了層出不窮的招數。

第一、?將禁軍與節度使的藩鎮軍隊相互對調,讓禁軍進駐到地方,藩鎮軍隊屯駐在其他地區,這樣在一個特定區域內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相互不統屬的勢力情況

第二、?頻繁調動節度使,爲了防止節度使在一個地方長期掌握實權,頻繁調動這些節度使,長則長則四、五年,一般一、二年,甚至數月就要對他們進行移動。

第三、?將大節度使的地盤進行分割,分封給他們的下屬或者同級,被分割的節度使有效的削弱了他們的勢力。這個手段在唐玄宗、唐代宗、唐憲宗時期就曾使用過。

唐帝國士兵,現代人復原

第四、?強化禁軍的募兵水準,在各個節度使的軍區裏優先招募那些驍勇善戰的士兵。當然禁軍的待遇要與節度使要好一些了。這相當於告訴節度使,你的士兵素質可不如中央啊。在周世宗時期實行過,效果非常好,有效的打擊了節度使的內心。

第五、限制節度使在地方官員上的舉薦人數,實行統一的兩稅制度收回財政權,拆除地方城防工事。

在這一系列的招數下,地方藩鎮對於中央的壓力大大降低了,但他們任然是統治者的心頭病。他們在地方上作威作福,使得人民生活苦不堪言,更對中央政權時刻產生着威脅。

——在趙匡胤和趙普手裏,把這隻肆虐中華大地的野獸關進了牢籠

從安史之亂算起,到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這期間幾乎是200年的時間。這隻肆虐的野獸終於迎來了瓦解它的人,趙普。趙普的對策很簡單,卻有很暴力:削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可以說是唐憲總時期烏重胤政策的加強翻版,但更加徹底和激進。

最終節度使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中結束

削奪其權:通過各種方式來收回節度使對地方的行政權、司法權。趙匡胤建隆4年,下令將節度使駐紮州以外的其他州郡收歸朝廷直屬,有中央來任免官員管理行政事務,只接受皇帝管理不再受到節度使的管轄。

爲了防止地方官員專權,還設置了通判一職,重要文書必須知州、通判連署,才能生效,以收互相牽制之效。司法權更是廢除了節度使原來在各地的馬步都虞候和判官,將死刑判決權收歸中央;廢除原來管理治安的鎮將由縣尉代替。

制其錢穀:設立轉運使,來將各州的地方稅收運往中央,撤除了節度使的財政。

奪其精兵:從新實施周世宗時期的招募方式,將地方的精兵全部招募到禁軍手裏。從此,地方節度使對中央政權無法形成威脅,藩鎮也不再是問題了。

形成於唐的節度使制度,到了宋朝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宋代始終都不相信武將,岳飛、辛棄疾都是必然的悲劇

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和丞相趙普也是循序漸進的實施。依靠這兩人的威望,施展這各式各樣的策略與技巧。通常,他們會找一個特殊時期,在某一個節度使上做文章,委派一羣高級官員到節度使的轄區內,規範稅收、規範刑獄、規範治安管理,等事務理順之後,他們才重新回到中央,令節度使有苦難言。

不過趙匡胤和趙普也不是蠻幹,一直“剝削”這些節度使難免會有怨言。趙匡胤常常是一手奪權,一手安撫;削權的同時給與豐厚的經濟補償,這樣各種的安撫也就沒那麼打的怨氣。而且最重要的是,在地方越來越弱,中央越來越強的過程中節度使也不是傻子。都能看的出來,聽話還可富貴保命。

想想宋朝末期在釣魚臺的勝利,宋朝不是沒有好武將,只是不願相信他們

不過有趣的是,在趙普被罷相之後,趙匡胤卻專門宴請這些被削權的“前節度使們”,將過往“對不起兄弟”的事情都推到趙普身上。

不過任何朝代的滅亡都在開國前幾任君主身上埋下了伏筆,就像唐朝太宗天可汗,違背了生產力水平的肆意擴張,導致唐朝中後期不可避免的虛內實外,造成了安史之亂的發生。宋朝的政權誕生於趙匡胤的黃袍加身,所以宋終其一朝不願相信武將,滅亡的最爲窩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