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楊惲是丞相之子,爲何卻會遭受“腰斬”之刑呢?

楊惲是丞相之子,爲何卻會遭受“腰斬”之刑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司馬遷因爲替投降的李陵辯護而遭受腐刑,然而他的外孫楊惲比他更爲倒黴,因爲在漢宣帝時期遭受了酷刑“腰斬”,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這背後的原因,確實讓人感到有些無可奈何,他在被罷官之後給曾經的好友孫會宗寫的一封信,沒想到竟成爲了促成其腰斬的重要物證,可以說這一封《報孫會宗書》就是壓死楊惲的“最後一根稻草”。

楊惲的獲罪,大難不死卻不知收斂

說到楊惲,他除了有司馬遷外孫這一個身份之外,他還是丞相楊敞之子,年少就有輕財好義的名聲,在當時也是家喻戶曉的名士,深得朝廷器重,擔任郎官。

按照常理來說,其在朝堂上有頂級的官宦勢力,還和掌握史書修撰的“史官家族”有關,自身名聲也不差,這樣的人物在漢朝應該是順風順水纔對,怎麼會被罷官,甚至差點被處死呢?

這與其“臭脾氣”有關,楊惲的性格與司馬遷有些相似,但卻比較偏激,行事也比較陰狠,得罪了太多的人。

根據史書的記載,楊惲在仕途上的表現更像是一個不畏強暴的直臣,敢於冒死進諫。當然,這種行爲也和其背後的強大勢力有關,即使是皇帝也不能真的因爲這樣的事情而對其進行嚴重的處分。

最爲重要的是,“霍氏”謀反一事就是楊惲揭發的,而霍光和其父親楊敞卻有深厚交情。楊惲在這件事情上表現了其忠誠的品質,事後被封侯,也自此得到了皇帝的信任。

這種的“告密”行爲彷彿讓楊惲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於是同僚中有人得罪了自己,他便專門去搜集人家的罪證,然後打擊報復,所以得罪了非常多的人,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做“戴長樂”的。

戴長樂是漢宣帝流落民間時認識的舊友,登基後任命其爲太僕。他曾經對別人說自己親眼見證過漢宣帝登基的全過程,可能在吹噓的時候還有所表演,於是就被人告了一狀,理由是他爲其他人演練祭祀等儀式,意圖謀反。

戴長樂下獄之後,懷疑就是與他有過節的楊惲告密,於是就寫了一封揭發楊惲罪狀的上書,記載了楊惲的一些誹謗朝廷和皇帝的罪行。

比如,楊惲見到“高昌侯車奔入北掖門”的時候,就對別人說,曾經也有人這麼做過,結果門塌了,馬死了,最終漢昭帝駕崩了。最終還來了一句“今復如此”,一切都是天時註定的。

再比如,楊惲曾經觀覽皇宮中所掛的古今帝王畫像的時候,指着“桀”、“紂”說,如果天子經過此處的時候,能回想二人的惡行,反思自己的過錯,那就可謂“得師”了,但對堯舜等賢王卻隻字不提。

諸如此類的話語楊惲確實說了不少,甚至還用過“亡國”等事蹟來諷喻當今,語言可以說相當不講究。

於是,楊惲被認定爲“大逆不道”,其罪也當死。

楊惲是丞相之子,爲何卻會遭受“腰斬”之刑呢?

漢宣帝感念二人的情誼和功勞,不忍心殺死他們,於是就將其貶爲庶人,連家產都沒有抄沒,可以說是比較寬厚了。

但楊惲回家之後表現出了極大的怨念,大有一種以“破罐破摔”的行爲來進行無聲反抗的舉措,這也引起了其好友安定太守孫會宗的注意。

孫會宗出於好心,寫信給楊惲,勸他收斂一些,不要爲自己招惹禍端。可楊惲非但不領情,反而寫了一封回信,不僅懟了孫會宗的一番好意,更是“陰陽怪氣”地表達了自己對朝廷的不滿。

也是巧了,有一次發生了日食,有人舉報說是因爲楊惲對朝廷怨懟憤恨所引起來的。在搜查他家的時候,這一封回信被漢宣帝看到了,這纔有了“腰斬”的結局。

那麼,在這封信裏,楊惲都寫了什麼內容呢?

《報孫會宗書》寫了什麼內容?牢騷怨懟

楊惲被罷官之後,開始了興產置業的舉動,且非但不加掩飾,反而大張旗鼓,日夜招引賓客,飲酒聚會。

孫會宗正是看到了他這樣的行爲,才寫信告誡他,大臣獲罪之後應該表現得戰戰兢兢,有所悔恨,即使不面壁思過,也不能過分招搖,否則會被認爲是對皇帝有怨憤,容易招惹禍端。

楊惲見此,在《與孫會宗書》中爲自己的行爲進行了陰陽怪氣地“辯解”,實際上就是表達了自己對罷官的不滿。

楊惲是丞相之子,爲何卻會遭受“腰斬”之刑呢? 第2張

他先是說了自己之前得意的經歷,年少成名,位在列卿,爵當通侯,在朝堂之上有匡扶社稷,以宣德化的理想和能力,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爲國爲民的忠臣形象。

但筆鋒一轉,卻點明自己是因爲一點捕風捉影般的流言獲罪,甚至差點被滅族。本來他都以爲必死無疑了,不想還能得以活命,這都有賴於陛下的“聖明”。

這是典型的“正話反說”,表現了濃濃的怨憤之情。緊接着,他再次以同樣的手法“辨解”自己斂財、歡宴的行爲。

他說,自己既然已經被貶爲庶民了,那麼就當一個普通的農民努力耕種,給陛下多交點稅,這纔是悔過的表現,所以纔會努力地購買田地。

而他家鄉是秦地,所以喜歡玩弄一些本地的樂器;可妻子等是趙地之人,所以也會其他地方的音樂;還有一些奴婢舞姬一類的,在農閒時分尋點樂趣也是正常行爲。

這些話所表露出來的“怨憤”就相當濃厚了,以明顯的謊言來愚弄他人,實際上不是爲了自我辯解,而是爲了表達不滿的情緒。

甚至他還將自己行“商賈”之事解釋爲自污名聲,讓世人都瞭解自己就是一個胸無大志的勢利之徒。繼而發出了感慨:

下流之人,衆毀所歸,不寒而慄。

楊惲“狡辯”說,自己已經低到塵埃之中了,竟然還有人說他的壞話。那他獲罪的緣由更是可想而知了,明顯是受到了冤屈。

更爲嚴重的是,楊惲在《報孫會宗書》的結尾處通過諷刺孫會宗“人云亦云”般勸誡自己,表露出對整個時代的不滿,認爲此乃渾濁亂世,抨擊漢宣帝爲不辨賢愚的昏君。

於是,在一次日食發生之後,有人說這是楊惲怨憤所致,抄沒其家果然搜出了這樣一封書信。漢宣帝看到之後極爲憤怒,最終以大逆無道的名義將其腰斬,妻子流放,侄子免爲庶人,甚至孫會宗也因此而免官。

有人將楊惲《報孫會宗書》比作司馬遷的《報任安書》,這是不太恰當的。這篇書信其實和秦代李斯的《獄中上書》如出一轍。

李斯在下獄之後曾給秦二世寫了一封上書,在其中將自己擔任秦國丞相以來,拓土開疆、殲滅六國、一統文字、樹立秦王威望等等行爲總結爲“七大罪”,說任何一條都足以成爲其死罪的明證,能苟活至今都是奇蹟。

這是典型的戰國策士辭鋒,以“反話”的形式來諷諫君王,達到自我辯解的目的。只不過效果並不好,李斯和楊惲最終都得到了“腰斬”的結局。

實際上,《報孫會宗書》如果只作爲漢代散文作品來說,其行文筆法、感情表達方式等方面都可以說是有漢一代的上乘之作,不比其外祖司馬遷《報任安書》遜色。

但從精神境界來說,這篇文字充斥了“怨憤”之情,陰陽怪氣的說話方式,以及以自我爲中心卻有意忽略事實的行爲,是落了下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