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末閹黨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太監作爲我國封建王朝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特殊羣體,自先秦時期開始,便始終活躍在上下兩千餘年的封建歷史長河中。在隋唐以前,太監即爲宦官,而早在周朝建立之時,宦官制度就已經初具規模,而這些成天環繞在皇帝身邊的人,雖無半點政治實權,卻往往能夠攪動天下之事。

要知道,自秦朝的趙高開始,宦官亂政的現象在任何一個朝代都屢見不鮮,尤其是在一個王朝的末期,當皇權統治搖搖欲墜之時,宦官集團便開始紛紛“亮相”,左右着王朝的前進方向。

而在我國古代的諸多政治體制中,宦官制度一直以來都是極爲“彆扭”的存在,一方面朝廷爲了牽制羣臣,不得不重用太監,另一方面又擔心宦官會對皇權統治造成不可扭轉的影響,如唐代宦官亂政的現象出現,自唐德宗之後的十位繼承人,其生死皆爲宦官所掌控。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而作爲唐朝時期中日文明交流使者的“遣唐使”,雖對大唐帝國的文化進行了全面吸收,卻唯獨兩樣制度不曾學習,一者爲科舉制,二者便是宦官制度。因此,在有了唐朝宦官亂政的前車之鑑後,宋元時期的宦官體制被朝廷極力限制,尤其禁止宦官集團染指軍事領域,以避免再次發生前朝宦官掌握中央禁軍的情況出現。

但自明朝建立後,宦官集團不僅再度“粉墨登場”,甚至還被擡升到了漫長封建歷史中前所未有的高度,現如今,在諸多對大明王朝予以批判的觀點中,就不可避免的包括了明朝的宦官制度。要知道,自明英宗身邊的貼身太監王振開始,直至最終被譽爲“九千歲”的大太監魏忠賢的倒臺,明朝宦官制度由盛轉衰的過程,竟成爲了整個王朝走向覆滅的見證。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第2張

之所以這麼說,則是因爲自打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被年輕氣盛的崇禎皇帝連根拔除後,早已被壓得不見天日的東林黨人,紛紛反撲,大有“重整河山”之勢。但實際上,早在魏忠賢出現之前,東林黨內部,也就是整個朝廷的官僚體制中,貪墨腐敗現象極爲嚴重,而魏忠賢儘管壞事做盡,卻有一個令史學家也無法忽略的重要功績,即通過,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

舉個例子來說,根據史料記載,天啓皇帝在位時,閹黨雖然猖獗,但朝廷的稅收卻年年有所保障,僅僅江南地區的茶葉稅,年入庫銀便高達二十餘萬兩。但自魏忠賢倒臺,崇禎帝爲了抵禦外敵上收稅銀,尋便全國都收不來十萬兩。這是因爲魏忠賢得勢期間,曾大肆對江南地區加收工商稅,即向江南地區的商賈大家收稅。

要知道,明朝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也同魏忠賢加收的工商稅有着一定關係。因爲閹黨勢力只注重於“利”,並不在乎那羣酸腐書生的“朝廷焉能與百姓爭力”的鬼話,只要有利可圖,大不了就搜刮商賈,既滿足了朝廷的需要,又充實了他們自己的口袋,同時也可以令江南地區的商業活動持續發展。

可東林黨人的內部組成,大部分都集中在江南地區,爲了不使自己的根基受損,東林黨便強行改變朝廷的稅收策略,將原本由富商巨賈承擔的工商稅,大部平攤到農民頭上,並美名其曰“農爲國本,商爲市末,本既不固,末枝焉存”。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第3張

可問題是,放眼當時整個世界的經濟結構,農業縮水已呈大勢所趨,加之年年戰亂饑荒,即便富饒的江南地區,農民僅僅憑藉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也難有利可圖,正常的稅賦尚且捉襟見肘,又何況平攤商賈的稅銀?

更有甚者,莫管史書對天啓皇帝在位時,如何痛斥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但有一說一,天啓年間民間造反的現象,屈指可數,且都未動搖朝廷根基。可自東林黨再度崛起,一番大刀闊斧,清風朗朗之後,換來了什麼?江南地區紛紛造反,朝廷經濟領域盡趨崩潰,東林黨人的腰包卻渾圓鋥亮。

再者,明朝後期關寧防線的建立,同樣也和魏忠賢有着密切關係。儘管魏忠賢染指兵部的動機或許不純,但不得不說,正是在魏忠賢的推舉之下,如孫承宗、袁崇煥、祖大壽等將才紛紛得到了重用,被視爲大明朝銅牆鐵壁的關寧鐵騎,對塞外部族起到了威懾作用。

但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魏忠賢被扳倒後,孫承宗、袁崇煥等人不可避免的赴了于謙的後塵,割在袁崇煥身上的三千餘刀,既是在逐步分割大明朝的命數,同樣也是閹黨最後一次對東林黨人的諷刺。

更爲令人感到費解的是,或許是由於被閹黨壓制得太久,重新得勢的東林黨,已全無萬曆年間“實體達用”的信仰。如果將萬曆年間東林黨的活動,視爲替皇帝駕車,匡扶正道的話,那麼在崇禎一朝,東林黨的“車禍”不計其數。除了上文對朝廷經濟的錯誤決斷外,以楊昌嗣爲首的一批人,曾極力勸誡朝廷“攘外安內”,即先同邊境虎視眈眈的後金政權斡旋,然後將國內各地叛亂平息,再一舉禦敵。

明朝的宦官制度是怎樣的?閹黨與東林黨的鬥爭結果如何? 第4張

其實從當時的政治格局來看,就算楊昌嗣的辦法不怎麼高明,也好過一衆東林黨人以“天朝不臣蠻首”爲由,拒絕向後金談判,這就導致在大明王朝氣數將盡的最後一刻,朝廷對內無平亂之能,對外無禦敵之策,兩面夾擊之下,衝入紫禁城的,竟還是以李自成爲首的“內亂分子”,不可不謂之諷刺。

順帶提一句,崇禎帝煤山自縊時,可是曾留有“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值得注意的是,崇禎帝這句話說的雖然有些“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之嫌,但僅從崇禎一朝東林黨人做的一系列事情中,或許也能印證此話所言非虛。

更何況,一向以忠君愛國,寧死不屈的東林黨人,已盡作鳥獸散。而在崇禎帝自縊煤山的最後一刻,身邊卻只有一個名爲王承恩的太監陪伴左右。

因此,以魏忠賢爲首的閹黨集團,儘管在當時確是無惡不作,禍亂朝綱,但遠遠沒到如唐朝時加速國家覆滅的地步,恰恰相反,正是由於皇權的絕對威嚴,任由朝中閹黨四竄,卻始終沒有對皇權造成過實質性的影響。同樣,出自東林黨人所撰寫的史書,也不能以此來作爲評判那一時代的唯一標準,畢竟是“青史善惡明,紅塵是非多”,在對待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時,還是要保持一個冷靜的頭腦,不可偏聽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