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 爲什麼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 爲什麼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些小說、電視劇中描述了清朝康、雍、乾三位大帝爲了治理國家,宵衣旰食、夙興夜寐,每天早上摸黑起牀,催促着太監備轎上朝的場景。宮女、太監和侍衛、婢僕手忙腳亂,忙碌開了。

而在午門之外,文武朝臣揉着眼、打着呵欠,在黑暗成一片的晨曦裏,跺着腳,驅趕着冷空氣……許久,有太監拿了一條雞蛋般粗細的大鞭,啪啪啪地抽打空氣,景陽鍾大鳴,大家趕緊抖擻精神,按文左武右的行列,魚貫進入金鑾殿。

這時皇帝也在太監和宮女的簇擁下踱着方步,走到屬於自己的龍椅上,端端正正地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參拜。

一套繁瑣的儀式完畢,太監尖着嗓門大喊一聲:“本啓奏,無本捲簾退朝!”

於是大小臣工都紛紛依序出列,把自己要處理的事情向皇帝啓奏,靜候皇帝定奪。

這樣的情景,在《康熙大帝》裏面最常見。

在平定三藩和收復臺灣那些橋段裏,就少不了陳道明飾演的康熙大帝在那兒慷慨陳詞,文武大臣互相爭執得臉紅脖子粗……給人的印象,就是這些人天天都在這樣的跪叩和爭吵中度過。

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 爲什麼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事實真是這樣每天天沒亮就早朝?

首先,“朝會”即百官朝見天子,其實就跟現在政府高層開會一樣,政府高層並不會天天都開會,而且,這些電視劇、小說裏的開會都得從五更天起牀,一直開到太陽偏西。如果真這樣,整個政府部門都不用辦事了,光在那兒動嘴皮子得了。

所謂“朝會”,《周禮·春官·大宗伯》載:“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

由於諸侯、百官朝見天子的時間是早晨,故稱之爲“朝”。天子接見諸侯、百官的政治目的是詢問地方的治理情況,性質跟今天各級官員向最高部門作“述職報告”差不多。

《孟子》載:“諸侯朝天子曰述職,一不朝則貶其爵,二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可見“朝會”是一項禮制,雖然必不可少,但不用天天都這樣勞師動衆地舉行。

天天早朝是明朝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但明朝後期,就慢慢減少了早朝的次數,而到了萬曆朝,更是形同虛設。清朝取代明朝後,這制度也隨之被取消了。只有發生重大事件,文武官員才聚集一起。清朝並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皇帝的辦公地點也並不在故宮,並且,每個皇帝的辦公地點都不盡相同。

實際上,清朝並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皇帝的辦公地點也並不在故宮,並且,每個皇帝的辦公地點都不盡相同。

比如說,康熙皇帝的辦公地點設在明代清華園基址上建成的“暢春園”;雍正皇帝的辦公地點則定在圓明園建成的正大光明殿和勤政親賢殿;乾隆皇帝雖然有時也在圓明園辦公,有時會移蹕紫禁城、熱河的承德避暑山莊、孔子的故鄉曲阜等等。

民間所說的“金鑾殿”其實是指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這個殿由明成祖建成,初名爲“奉天殿”;嘉靖年間更名爲“皇極殿”;順治年間改名爲“太和殿”。

它並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比如皇帝登基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徵,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等等,皇帝纔會選擇在這兒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此外,其使用次數是很少的。

古代皇帝天天要早朝 爲什麼到了清朝就不用了? 第2張

皇帝辦公,也不需要大小臣工一窩蜂地向自己建議、彙報、提問、請求定奪,如果真這樣,皇帝的頭早就炸裂了。

通常,大權都操持在內閣大臣手中,內閣將政務奏呈給皇帝,由皇帝做些瞭解,有必要的話,皇帝就做些批示,僅此而已。

如果遇到難於決策的重大事件,那麼皇帝就會隨時召見內閣成員,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原則。

真實的歷史,往往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