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私塾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古代的私塾是什麼樣的?

私塾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古代的私塾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社會,隨着教育的普及,我國的文盲率也在不斷下降。而現代人對於學習和教育的重視程度也非常的高,“活到老,學到老”已經不再是嘴上說說而已了,但是在古代卻不是這樣的,很多人想獲得良好的教育並沒有那麼簡單,即便如此,還是出現了適合平民家孩子學習的地方,那就是私塾。

私塾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古代的私塾是什麼樣的?

私塾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辦學形式。很多人認爲孔子開辦的私學就是一種私塾。私塾這個詞我們並不陌生,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私塾雖然歷史悠久,不過“私塾”這個叫法卻是近代出現的。根據辦學人和水平和場所不同,也稱私塾爲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而“私”這個字則是爲了公立的學堂區分,當然這種學堂早期是沒有的。

私塾裏有老師也有學生。私塾裏的老師稱爲塾師,古人一般叫這類人爲“先生”,他們大多是當地文化水平和德行較高的童生、落榜的秀才或是退職的官員。私塾裏的學生稱爲書塾,不過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小到五、六歲的兒童,大到二十歲的成年人都有,當然主要受衆還是兒童。

私塾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古代的私塾是什麼樣的? 第2張

按照教育程度,私塾通常分爲蒙館和經館兩種。蒙館字如其名,以啓蒙爲主,基本上都是兒童,主要目的是爲了讓人認字,其次纔是一些基礎知識,教材通常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這些簡單的書籍。而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就比較多,這些人很多都是爲了考取功名,所學習的東西自然更加的繁多和深奧。

古代的私塾非常多,但塾師文化的水平往往相差非常大,所以民衆對私塾的看法也各不相同,但即使私塾有很多不足,私塾的功勞也不可忽視,它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官學覆蓋人羣的不足,雖然現在教育已經取代了古代的教育,私塾更是非常少見了,但是現代教育的也不是完美的,現在教育的缺點也在不斷的暴露,很多教育機構更是把“升學率”當成唯一準則,卻忘記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知識、培養人才和品德,在這些方面也許古代的教育方式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有利的參考。

原創獨家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違者必究!